大河网

细“治”入微丨“两长”加“一兵”,连心“排头兵”

2025-08-21大河网

  大河网讯 2022年,唐沟村是一个矛盾纠纷频发、村容环境杂乱的村庄,全村矛盾纠纷有158起,到今年上半年已经下降至23起,96%的纠纷化解在了网格中,成为汝州市蟒川镇网格化管理的先进典型。

  唐沟村是蟒川镇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以浅山丘陵地貌为主的汝州市蟒川镇,为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难点堵点,在全镇范围内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并设置了“两长一兵”——网格长、党小组长、道德模范标兵,“两长一兵”既是管理员、调解员,又是宣讲员、服务员,他们在降低了信访发生率、矛盾纠纷率的同时,让民生保障服务及时率、覆盖率提升到了100%。

  一个网格,化解96%矛盾

  “这条路修得真是好。要搁以前,下过雨这条路肯定又是泥水路,人难过车难走。”

  8月12日中午,从农田里回汕头村吃饭的村民,路过水泥路拐角处的“汕头人民欢迎您”的路牌时,和他们的网格长、今年48岁的任灵敏亲切地打着招呼。

  任灵敏说,作为基层网格长,他们前期收集了群众的意见,并通过层层上报,向上级部门争取,最终促成项目落地实施。今年6月,随着这条连通戎官线和汕头村水泥路的正式贯通,村民的出行大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任灵敏是唐沟村“两长一兵”中的“一长”。唐沟村党支部书记唐建平说,村里共有784户3164人,被划分到25个网格内。每个网格都配齐了“两长一兵”,网格长由常年在家、年富力强、威望高且热心服务的村民担任,党小组长由网格内优秀党员担任,道德模范标兵则是在网格内评选出来的表现突出的妇女代表。三人的工作各有侧重:网格长管琐事,党小组长抓引领,模范标兵树新风。

  “两长一兵”的日常工作是“4+1”。“4”是4项基本工作,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提升,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的巡查报告,“1”是秸秆禁烧、森林防火、夏季防溺水、宣传防电信诈骗等临时性、阶段性中心工作。

  “没实行网格化管理之前,唐沟村可谓是信访不断、纠纷不断,多的时候一年会有上百起上访事件。”唐建平说,2022年全村矛盾纠纷158起,随着网格化管理的推行,今年上半年这个数据已经降到了23起,96%的纠纷都能在网格内得到化解。

  一名标兵,树起乡风文明

  “争来争去一场空,让来让去情义浓。”

  “为啥别跟邻居较劲?你占了地头便宜,却冷了人心;我让了三尺地界,却暖了全村。”

  平时有事没事,唐沟村二组的樊延延就会拿着蟒川镇印发的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宣传册,和网格内的群众讲解倡文明树新风的传统故事。这些故事涵盖了六尺巷、仁义胡同、分家树、司马徽让猪等经典故事。

  今年43岁的樊延延是唐沟村第五网格的道德模范标兵,她的家门口悬挂着道德模范标兵的标牌。网格内群众以她为榜样,逐步带动乡风文明建设。就在前不久,她还化解了网格内一起婆媳矛盾,解了一大家子心里的大疙瘩。

  村里的矛盾纠纷,除了极个别外,90%以上都是宅基地纠纷、地边纠纷、邻里纠纷、婆媳纠纷、情感纠纷等。唐建平说,矛盾纠纷这么多,与群众的文明素养、道德素质不高有一定的关系。为此,各网格的网格长每半个月都会组织群众开一次会,向他们宣讲六尺巷、仁义胡同等传统经典故事,年深日久,潜移默化,提高群众的思想素质。

  “我们不开正式会,开的是‘板凳会’和‘地头会’。”唐建平说,网格长利用大家吃饭、乘凉、门口晒太阳、地里歇晌的时间,凑到一块儿和他们拉家常、讲道理、讲故事。在唠嗑之中,树文明新风。

  一份清单,织出“连心网”

  今年入夏以来,河南遭遇了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

  每隔一周,作为村里第十七网格长的张锐锐就会骑上三轮车,为住在高处、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送水。

  村里的三户孤寡老人,是张锐锐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她这个网格长的重点服务对象。老人们的水窖没水了,又不能自己解决用水问题,为此,她每次就为他们送去一周的用水量,帮他们渡过难关。

  “为破解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我们打破了原有村民小组界限,将34个行政村精细划分为646个村级网格。”蟒川镇党委书记于跃峰说,每个网格的“两长一兵”都是群众身边的服务先锋队。

  结合职能站所服务事项,蟒川镇梳理形成了100项网格为民服务清单,从政策咨询到事务代办,给“两长一兵”开展工作提供了方向。同时,依托“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他们将服务送到群众的手里。

  线上,他们通过网格微信群及时推送医保缴费、养老认证等政策信息,收集群众的诉求需求;线下,他们定期走访巡查,将“家门口”的便利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真正做到扎根网格、服务网格。

  “今年以来,全镇网格员累计收集民情信息190余条,代办服务160多次。”于跃峰说,网格就是一张“连心网”,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也让党群、干群关系在面对面的服务中越走越近。

  一种机制,打通治理堵点

  网格化管理体系的推行,和蟒川镇的镇情有着很大的渊源。

  蟒川镇位于汝州南部,浅山丘陵地貌,过去是矿区,邻里纠纷、婚恋纠纷等基层矛盾突出。全镇1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4个行政村202个自然村,人口较多,居住分散,村民小组管理上百户群众的难度很大。在“镇管村、村管组”的管理体制下,部分政策在村民小组一级落实时仍存在堵点,影响了工作推进效率。

  为此,蟒川镇打破传统村民小组界限,按照精准覆盖、高效服务原则,建立起了“蟒川镇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家家在网格、户户有人管”。通过选优“两长一兵”,配强网格力量,为他们配发全镇统一样式的红马甲,第一时间将政策部署落实到千家万户,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各类矛盾纠纷,保证“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为了让基层干事者有奔头、有甜头,蟒川镇专门设立经费,为471名非村民小组长的网格长每月发放50元电话费补助,解决他们日常联系群众的通信需求。

  蟒川镇每年会召开一次工作推进大会,拿出10万元购置太空被、丝绵被等生活用品,对镇村两级考核优秀的“两长一兵”给予奖励。于跃峰说,优秀比例保持在40%以上,且向发挥引领作用的党小组长、道德模范标兵倾斜。

  除了物质奖励外,更有政治激励。根据介绍,连续两年优秀者,将被优先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三次优秀者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库,四次优秀者优先推荐为镇级人大代表或党代表。

  于跃峰说,这是给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搭梯子,政治荣誉感让他们有了“归属感”,也会强化他们“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

  记者手记:

  作为通用的管理机制,网格化正为各地基层治理赋能。但在汝州市的浅山丘陵中,记者看到了更接地气的“网格”。

  在蟒川镇,网格内的“两长一兵”人手一本《网格管理员工作手册》,心里还装着一张囊括100项网格为民服务清单。他们除了是管理员、是协调员、是宣教员,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群众的服务员。在为民服务过程中,他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他们记在心里。这种良性互动,正是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基石。

  基层高效能治理,是一种双向奔赴。党员干部将群众装在心里,将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他们才能给予党员干部充分的信任、支持、理解和拥护。

  治理,重在用心。网格化管理,管理的并不是冷冰冰的一个个网格,而是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微小单元。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银新玉 范昭

  记者:刘瑞朝

  视频:魏凯

  制图:韩雨松

编辑:张龙(小)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