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人为善丨六进六出火海救人 他说这是“平凡的事”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这不是多‘伟大’的事儿,只要把人安全救出来就行了。”近日,刚刚登上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的吕晓辉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诚恳地表示。
吕晓辉,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公司的一名员工。他为何会登上“中国好人榜”?今日,请跟随记者走近吕晓辉,找寻答案。
冲刺——“火灾中最致命的是浓烟窒息,救援时必须争分夺秒”
2025年4月的一天,在平顶山市湛河区杨西村,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打破了午间的宁静。
“那天我正在哥哥餐馆吃饭,突然听到有人大喊‘着火了’!”回忆起那个中午,吕晓辉的声音依然急促。透过餐馆窗户,能看到黑烟冲天,经验告诉他火势肯定小不了——一秒也不敢耽误,吕晓辉立即抓起两个八公斤灭火器,骑上电动车冲向火场。
途中,一个孩子的哭喊声让他心头一紧:“奶奶还在屋里!”十八年化工安全生产经验让他深知:火灾中最致命的是浓烟窒息,救援必须争分夺秒。赶到现场时,火舌已蹿出窗户。
在事发院落的水池旁,吕晓辉抓起一块脏抹布。“化工厂要求40秒完成防护,日常培训中练就的肌肉记忆帮了大忙。”吕晓辉向记者演示了当时的应急措施——用嘴咬住毛巾捂住口鼻,衣领挂耳固定。每周的安全培训、不定时的应急演练,此刻都化为本能反应。
第一次冲进火场,浓烟刺得他睁不开眼。“演练时用的烟雾弹是黄色的,实际火场完全不一样,烟雾的温度要比演练时高了好多倍。”他猫腰沿墙摸索,透过火光发现倒地的人影,强忍灼痛半拖半抱救出老人。
逆行——“倒下的那一刻,我深感死亡离我很近”
为防止火场易燃物引起更大火灾,吕晓辉又五次返回火场,用完灭火器就用湿被子覆盖火源,厚睡衣浸水扑打明火。
“农村房屋连排,一分钟就能烧完。”这个身高1米75、体重190斤的汉子坦言,常年抢干力气活练就的体能支撑住了救援。
消防车赶到时,浑身烟灰的吕晓辉仍举着灭火器守在易燃物堆旁,向消防员比划:“这边还有3个着火点,我标了位置……”
“我全程都是哭着完成救援的。”“六进六出”的吕晓辉告诉记者,“一是被烟呛得难受,二是着急怕火势扩大,造成更大的危险。”
“其实第二次冲进火场时,我被火气熏得有点重了,一下倒在地上,倒下的那一刻,我深感死亡离我很近。”第二次从火场出来时,吕晓辉脚肿得穿不进鞋,胳膊被烫伤掉了两块肉。
被救的老人醒来后,拉着吕晓辉的手反复念叨:“小伙子你叫啥?在哪上班啊……”吕晓辉见老人无大碍,没留名字离开了。
“救火后我连续七天没合眼,想想有点后怕,躺床上一直睡不着,伤口一个月后才慢慢愈合。”睡眠不足的吕晓辉血压一度飙升至253/196mmHg。
随后一连几天,吕晓辉都穿着长袖工装遮掩伤口,对救火的事只字未提,直到有熟人在网络视频中认出了他灭火的身影,大家才知道他救火的英勇事迹。
为什么“做好事不留名”?吕晓辉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平凡的事儿,如果大肆宣传,就偏离我救人的初衷了。再一个,这种事情太危险了,我不想老母亲和妻儿担心。”
硬核——“日常演练的技能在火场成了本能”
问及此次救援的勇气来源,吕晓辉说起从小看革命抗战片的熏陶:“先烈为救百姓牺牲生命,他们的精神启发了我。”但作为专业化工人员,他特别强调:“不建议盲目冲进火场,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科学施救才是对这个社会负责。”
平时多次应急演练,吕晓辉的壮举并非偶然。“在我们厂,化学抑制法、冷却法、隔离法、窒息法这四种灭火法是每个化工人的必修课。”吕晓辉告诉记者,“我们厂注重培养员工的专业救援能力,更强调科学施救的理念。”
获救老人将写着“舍己救人 救火英雄”的锦旗送至吕晓辉所在的公司。吕晓辉坦言:“日常演练的技能在火场成了本能。”他的故事传开后,公司掀起了安全学习热潮,工友们纷纷感慨:“安全培训不仅是流程,更是责任。”
当被问到火场逆行那一刻的感受,吕晓辉顿了顿:“想想当时的情况,很后怕,但一点不后悔!”
编辑:陈梦伊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