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大考,郑州航空港这样答!
大河网讯 预计经济总量达到6.7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即将迈过60%大关,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近日,9月2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介绍“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十四五”时期河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面对“十四五”收官之年,郑州航空港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一起来看——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十四五”以来,我省以重点产业链群为抓手、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具有河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万战伟介绍,新型工业化提质增效方面,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建成投产,洛阳百万吨乙烯等引领性工程加快推进,形成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服务业新体系建设方面,8个物流枢纽、5个骨干冷链物流基地、7个示范物流园区纳入国家建设名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突破19万亿元,稳居中部六省第1位。
同时,产业园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持续增强。2024年,全省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值、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分别超50%、60%、80%,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超90%;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有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家,超400亿元的有23家,超100亿元的有112家。
“港”数据
2024年,郑州航空港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75.6亿元,是2012年的6.7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
平台能级持续跃升。河南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61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6项获全国推广,跨境电商、多式联运等领域领跑全国。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13年位居全国综保区前列,成为“小区带动大省”的典范;中国(郑州)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正式开通,跻身全国第四大国际邮件枢纽口岸。
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南美的车厘子、马来西亚的榴莲,搭乘‘空中丝路’,短时间内就能摆上国人餐桌;预计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1.7万列,网络覆盖欧亚40个国家140余座城市;获批设立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贸易链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商品‘一站到家’;周口中心港、信阳淮滨港开通国内国际航线超过40条,‘豫货出海’‘海货入豫’更加高效便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静说。
经贸合作“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离不开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硬联通”。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新国介绍,当前,全省综合交通网总规模达29.2万公里,“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加快实现,总体可概括为网络规模、枢纽能力、服务效能“3个大幅提升”和战略支撑、发展动能、引聚能力“3个显著增强”。比如,米字形高铁覆盖省内所有省辖市、衔接国内主要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构建“空陆数海”四位一体开放格局,对全省进出口贡献率达60%以上。
“港”数据
郑州航空港枢纽能级不断提升,初步形成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已开通客运航线218条,通航城市111个;全货运航线57条,覆盖全球60余个城市,已初步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运航线网络。旅客吞吐量高峰期超2900万人次,2024年货运量完成82.5万吨,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其中国际地区货运量全国排名第5位。
高铁郑州航空港站已经开通至青岛、重庆高铁物流专列,实现“国际航空货运进口+国内高铁分拨”空铁联运常态化运营。郑州国际陆港西作业区和铁路专用线已经建成投运,东作业区已于今年6月底建成投用,具备“万列千万吨”货物集疏运能力。建成内陆地区首个TIR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开通直达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老挝、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21条运输线路,实现“中国证、中国车”首发出境等六项全国首创业务。初步形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
“空中丝路”越飞越广,已形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创新推进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建设,郑—卢“空中丝路”形成中欧互联互通空中桥梁,引领带动河南形成“空陆数海”四路协同开放格局,为内陆地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河南方案”,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
已建成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活体动物、国际邮件、药品进口等7大功能性口岸,郑州航空口岸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功落地,全面实施“7×24小时”客货运通关保障和“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形成内陆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开放体系。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集聚形成“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维修、跨境电商、飞机租赁、国际分拨”等6大产业业态,发展绩效评估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三、中部第一,2024年进出口总值近4000亿元,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三。
同时,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举办两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成为中欧互联互通的金字招牌。“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小而美——卢森堡文物精品展”在豫卢两地交相辉映。郑州至卢森堡客运航线开通,中原百姓赴欧“说走就走”。
城乡区域发展更和谐
“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城乡融合加力推进,县域经济扩容提质,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我省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始终位列中部第一,战略位势不断增强。”万战伟说,比如,郑州都市圈以占全省15.6%的面积集聚了全省近30%的人口和近40%的经济总量,“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点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沿黄生态廊道1194公里全线贯通,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港”数据
郑州航空港内,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化国际化航空都市加快建设。
立足国际视野、对标国际一流,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水平实施城市功能片区综合开发,超常规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成区面积140.2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面积2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2.9万人。
建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郑州一中、河南省实验小学、河南省实验幼儿园、河南省职工文体中心等大批优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新校区、新型研究型大学、“两院一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
举办郑州航空港全球创业大赛、郑州航空港全球创业者大会、郑州航空港全民创业季三大活动,塑造形成创业航空港超级品牌。建成园博园、双鹤湖、苑陵故城三大城市公园以及梅河、兰河等一批水系、公园,基本形成“绿色智慧、生态宜居”园林生态城区。
改革开放动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以来,河南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展堵点卡点,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形成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服务企业群众4.2亿件(次),国资国企改革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县域经济“三项改革”全面落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建设深入推进,航空港区形成“四港联动”发展格局,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容至7个,中部便捷水运出海通道加快构建。
“港”数据
郑州航空港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创新具有航空港区特色的优化营商环境“一统十联”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执法与服务深度融合,做到“非禁即入”“无事不扰”。接入AI大模型技术,强化数据归集、治理、共享,首批实现交通、烟草、城管、教卫体等4大重点领域15个高频审批事项“即来即办”,企业开办全流程服务“一站式”1个工作日内办结,55项省级事项可在航空港区直接办理。全面助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运行“土地超市”,为企业提供“云上选地、实景看地、在线下单、个性化定制推荐”等服务;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桩基先行”“多评合一”等审批改革举措,压减项目建设周期30%以上;推行建设阶段工程放线“政府买单”。
科技创新生态加速优化
“十四五”以来,河南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无缝对接,促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建设整体起势,“智慧岛”双创载体实现省辖市全覆盖,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入列,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智能医学研究设施启动建设,世界最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竞相突破,技术合同成交额比2020年翻两番以上。
“港”数据
深夜11点,位于郑州航空港的河南空港智算中心正以每秒千万亿次的计算速度解析着包括DeepSeek在内的数据;比亚迪新能源车间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下,60秒内即可下线一台新能源车;而此时的郑州富士康灯塔工厂内则是一片漆黑,机械手臂和智能小车正在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与此同时,中原医学科学城已形成医疗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创新要素高效集聚、产业生态持续优化、生活配套日益完善的良好态势,美国碧迪、荷兰飞利浦、美国丹纳赫等跨国企业签约落地,“两院一中心”等项目热潮涌动,中原纳米酶、中原细胞和免疫治疗、中原再生医学、中原智能医学4家省级实验室揭牌落地,交通、照明、配套商业持续完善,“院城产园”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梁雅琪)
编辑:陈梦伊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