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细“治”入微丨“智慧大脑”巧解民生难题

2025-09-07大河网

大河网讯 墙面装饰檐脱落,网格员一条信息上报,社区书记、物业、维修人员很快聚齐,隐患下午就解除。智慧西工平台,正用“绣花功夫”织就一张基层治理的便民之网。

“书记,我今天在军民巷发现巷口墙上的装饰檐掉了,已经简单围起来并拍照上报到‘智慧西工’平台,您看接下来怎么处理?”9月5日上午,洛阳市西工区王城办军民巷社区第四网格的网格员申卫华,正在向社区书记汇报情况。

消息很快传至智慧西工指挥调度中心。不一会儿,社区书记郭峥、物业人员、维修队伍纷纷赶到现场。搭梯、拆钉、卸旧檐,一气呵成,才一下午,安全隐患彻底排除。

党建引领,一网统管:30分钟内必响应

走进西工区指挥调度中心,区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华自豪地介绍:“光这个月我们就处理了1万多条民意诉求。平台累计办理了16.5万件,办结率99.9%。”更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群众诉求量比往年同期下降27%,这背后是一套高效、闭环的处理机制。

西工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平台化、项目化、网格化等方式,把党的组织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他们打造了“智慧西工”平台,打通“区委—街道—社区—网格—楼栋”五级组织体系,联动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实现“一张网”全覆盖治理,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

目前,已有1700多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126家单位加入党组织联建共建,还培育了1700余支群众自治组织和800多支志愿队伍。通过开展“党建系列年”等活动,完成了413个像“五星支部”“红色物业”这样的党建项目,大大提升了服务群众的实效。

区里建立了“30分钟响应、2小时到场、24小时反馈”事件处理机制,问题在网格、社区、街道、区四级之间快速流转、高效解决。“智慧西工”还整合了百姓呼声、领导留言板、互联网舆情等多个诉求渠道,实现“多口进、一口出”,统一派单、跟进,彻底告别以往多头处理的繁琐流程。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西工区将继续扩大“一网统管”覆盖范围,增强“民呼我应”平台影响力,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努力打造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智”效合一 西工答案藏在这“六个场景”里

这个平台不仅快,还“聪明”。

不久前,行署路社区第五网格员张卫青发现路面渗水,通过平台迅速上报,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协调水务集团排查,结果发现是自来水管网渗漏,波及两个大院52栋楼、1800多户居民。抢修当天,施工队准时到位,提前通过微信群、短信通知停水,还调配供水车驻守小区门口供居民取水。

当晚8点多,漏水处修复,供水恢复,一场潜在的“用水危机”安静高效地得到化解。

老旧小区停车难,是群众心头的“老大难”。体育场路8号院住着大量居民,院内还有医院、学校和体育馆,车位极度紧张,外来车辆一度禁止入内。

社区党委通过“智慧西工”平台收集到群众意见建议后,主动牵头,组织物业、业委会连开13场协调会,争取改造资金,“见缝插针”利用闲置地块:拆废弃建筑、硬化裸露土地、翻新车棚……

最终,新增260个车位、11个充电桩,惠及2000多户居民。市民王建军告诉记者,如今开车进小区,“三五分钟直达,再也不用绕远路”。

西工区的治理创新,源于“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的系统化落地。

“智慧西工”构建起“1+1+1+6”总体框架,即1个全域数字引擎、1个统一门户、1个指挥调度中心,以及智慧党建、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智慧城管、网上协同办公、智慧教育6大应用场景。

这个框架不仅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前向下移动,还实现了力量下沉、服务落地。

平台以15分钟党建服务圈为抓手,统筹布局文化、养老、医疗、托育等公共服务资源。目前已打造邻里中心67个、社区体育公园43个、养老服务设施83个。

更有启示性的是其可持续运营模式——“532模式”:50%纯公益、30%微盈利、20%商业化,既保障公共服务,又吸引市场主体参与。

给治理装上“智慧大脑”!市域治理的“西工答案”

“智慧西工”群众端,居民动动手指,就能办理社保、养老、医疗、教育等近1600项政务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减少材料提交3.7万余件,少跑腿6600多次。

养老平台接入96家机构,提供“十助两护”服务超过2.5万单;健康咨询板块邀请上百名三甲医院专家入驻,免费解答群众疑问3200余次。

智慧停车系统提供导航服务6.6万余次,有效缓解“停车难”;智慧教育平台共享优质资源,助力西工区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在助企惠企方面,平台归集各级政策219条,精准推送1700余次,服务企业1400余家。发布就业岗位700多条,收到申请5700多次,智能机器人自动解答企业问题超1000次。

网格服务累计受理群众需求2万余次,提供帮办3000余次,组织“红色观影”“社区邻里节”等活动792场。便民热线和线上平台累计提供服务5300余次,智慧社区建设也已入选省级试点。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智慧西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580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清零,改造面积达661万平方米,惠及群众32万人,加装电梯390余部。

随着“智慧西工”平台持续推动数据资源“一网统管”,其“民呼我应”渠道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指挥调度中心大屏上的数据不断跳动,桩桩件件“小事”被逐一解决。16.5万件事项背后,是16万多次群众需求的回应。

西工区用“绣花功夫”和“智慧大脑”悄悄改写了城市治理的密码:真正的智慧,是让技术隐于幕后,让温暖留在人心。

记者手记:绣花功夫见真章,“智慧大脑”暖民心

通过对西工区一天的走访,记者深刻感受到,高效能治理并非千头万绪的无解难题,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细节。

从掉落墙檐的及时修复,到路面渗水的快速处置;从260个新车位带来的便捷,到32万群众受益的老旧小区改造,西工区用“绣花功夫”编织出一张张便民惠企的网络。

“智慧西工”不仅是技术平台,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革新——它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它用响应速度衡量民生温度,用办结效率体现政府效能,用“指尖办理”替代“群众跑腿”,真正实现了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

这里的智慧治理,智慧在技术,更智慧在人心。它告诉我们,最好的技术是让人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最好的服务是让群众真正感到满意。西工区的探索为现代城市治理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用“智慧大脑”赋能基层治理,用“绣花功夫”绘制民生画卷,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银新玉

  记者:莫韶华

  视频:李思豫

  制图:韩雨松

编辑:王友振  审核 :莫韶华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