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从课堂到车间炼成“中原大工匠”
河南围绕“系统化培养、产教深度融合、多元协同支持、工匠精神弘扬”,构建高技能人才发展体系——
从课堂到车间炼成“中原大工匠”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葛慧君
9月10日,河南省工匠学院揭牌暨中原大工匠培育开班式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高凤林应邀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为题,为学员们讲授“开班第一课”。
“课堂不只是传承技术的场所,更是孕育新时代工匠的热土。”接过红底金字的特聘导师证书,中信重工铸锻公司电炉班班长、大国工匠杨金安激动地说。
与杨金安一同受聘的,还有孟祥忠、游戈、陶留海、牛雪平、和笑天、郭卫东等6名河南本土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自此,他们将以“导师”的身份进驻河南省工匠学院——既在课堂上手把手授课带徒,也在线上平台面向全省职工开讲“微课堂”。
据悉,河南省工匠学院是河南“1+1+N”工匠学院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院由河南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依托河南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建设,以“为中原育工匠、为发展增动能”为办院理念,围绕“1+2+4+N”目标任务体系,紧密对接河南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领域发展需求,构建“系统化培养、产教深度融合、多元协同支持、工匠精神弘扬”的高技能人才发展体系。
目前,河南省工匠学院已经整合多家合作单位的先进设备和实训资源,建成涵盖智能制造、精密加工、新能源汽车、无人机装调、电力检修等多个前沿方向的现代化实训中心,配备五轴加工中心、模拟数控系统、智能焊接工作站等先进设备,实现“虚拟仿真+实景操作”一体化教学。
同时,该学院构建起“测—学—践—评”四阶梯递进式培训体系,入学先“测”技能画像,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理论实践并举、专业导师与技能导师协同助学的教学模式,共享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优质课程资源,系统设计覆盖“工匠五力”课程体系,结业“评”等级并颁发技能等级证书,实现技能提升与人格塑造的全面培养。
此前,河南省总工会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河南省“1+1+N”工匠学院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按照部署,除了此次揭牌的河南省工匠学院外,河南还将建立省级网上工匠学院和N家各级各类工匠学院,为地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紧缺型、复合型工匠人才。
其中,网上工匠学院依托“职工之家”APP等数字化平台,开发模块化课程、虚拟实训场景,组织线上练兵、技能竞赛,共享优质培训资源,职工可利用班前、班后、周末等碎片时间“随时学、即时练、即刻赛”,破解长期困扰企业与职工的“工学矛盾”,做到“学习不脱产、评价不脱节、晋级不断线”。
河南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总工会、各产业 (系统)工会依托龙头企业培训中心、职业院校等资源,覆盖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县域特色经济领域,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工匠学院,培育紧缺型、复合型工匠人才,开展定制化技能培训、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进而形成省总统筹、分级实施、线上线下互补的“省—市—县—企业”四级技能提升网络,让全省产业工人“上班能生产、业余能提升、晋级有通道”。
根据《实施方案》,河南还将设立省级工匠学院补助资金,对认定的省级工匠学院分别给予30万元补助。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