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从“郑BA”到“郑超”,体育如何重塑城市格局?

2025-09-12河南发布

  秋意渐显的郑州,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赛季”——篮球场上,八强鏖战正酣;绿茵场上,16支劲旅集结开火。

  2025年郑州市篮球联赛与足球联赛同期进行,一场场扣篮与射门的激情碰撞,正将“赛事名城”的梦想照进现实。

  这不仅是体育的盛宴,更是郑州以赛事为媒、撬动消费新引擎的关键落子。

  “郑BA”“郑超”双赛战鼓擂响

  篮球击地的声响、足球飞驰的弧线,交织成这座城市当下最动感的节奏。

  其中,2025年郑州市篮球联赛已于8月22日拉开战幕,将持续至9月27日,比赛安排在此期间的每周五或周末进行。赛事采用“小组循环+主客淘汰+巅峰对决”的创新模式,经过多轮角逐,中牟新区队、郑东新区队等八强队伍已脱颖而出;

  2025年郑州市足球联赛于9月6日至10月26日之间的周末举行,共14天赛事。赛事采用男子成人十一人制、小组赛与淘汰赛相结合,以“小组赛+1/4决赛+半决赛+决赛”模式进行。开幕式上,16个县(市、区)的16支足球队代表齐聚绿茵场,引起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

  这两项植根本土、覆盖全域的体育赛事的举行,标志着郑州在构建“三大球”运动多层次发展体系的道路上迈出了创新一步。

  赛事背后的推动力,来自郑州建设“体育强市”和“赛事名城”的坚定决心。

  近日,《郑州市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印发,提出到2027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人均体育服务性消费达到2200元,累计承办国际赛事、全国综合(或单项)赛事20次以上,年均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200场次以上,全面建成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

  各大城市为何“卷”起体育赛事?

  从火爆一夏的“苏超”,到不久前落幕的成都世运会,体育赛事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

  9月4日,国家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扩大赛事供给、打造有影响力的赛事品牌,为城市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放眼全国,多地聚焦体育赛事,重塑城市经济增长逻辑。

  比如,苏州通过中超、乒超、马拉松等赛事,完善赛事产业链,不仅吸引观众参与,也带动商业街区和文旅产业发展,推动“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杭州亚运会期间场馆门票收入超过6亿元,旅游消费热度攀升,其后更形成“数字化+赛事”模式,通过智慧场馆、数字票务和赛事数据分析,实现赛事产业化和品牌化……

  体育场馆,不再只是竞技场,它成了集消费场景、社交场所和产业孵化器等功能的综合体。

  郑州发展体育赛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郑州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的生活和消费,为赛事提供强有力的物流和客流支撑。

  人口红利也释放了庞大且活跃的体育消费基础。目前,郑州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青年人口占比高,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形成了天然的市场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已被列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助力明确发展路径、优化产业布局。

  体育赛事如何深度融入经济发展“血脉”

  对于郑州而言,体育赛事经济如何跑出“加速度”,为城市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未来还需要从四个维度系统推进:

  在标志性赛事IP打造上,通过长期规划和品牌运营,形成全国乃至国际辨识度的赛事,积累观众忠诚度、扩大商业参与,实现赛事影响力和经济价值双增长。虽然郑州承办过多项重大赛事,但IP影响力仍然不足,缺乏品牌效应。

  在产业链条延伸上,要与文旅、餐饮、智能装备、康养、教育培训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赛事+产业”闭环。例如,赛事期间开发主题旅游线路,和周边文创产品,不仅扩大消费规模,也能增强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带动能力。

  在专业化运营上,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引入具备商业运作能力的专业团队,推动赛事数字化、品牌化、商业化运作。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缓解财政压力,增强赛事持续性和创新能力,使赛事成为可投资、可盈利、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新引擎”。

  此外,注重推动赛事全域化布局,实现从核心城区向周边区域的全域赛事生态,形成市区——社区——学校——俱乐部多层级联动模式。这不仅能提升赛事参与度和观众覆盖面,也能带动区域文旅、商业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格局。

  一场万人空巷的比赛,一次全城沸腾的夺冠,可能比任何城市宣传片都更能让人记住一座城。郑州的“双赛”正在进行,而这座城市的体育叙事才刚刚开始。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