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抗战家书里的家国情

2025-09-15大河网-河南日报

  蒋旨暇的家书。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本报通讯员 苏浩然

  “前方的确是危险,儿也的确有了病,但是工作却不能放松。”“在这动乱的时候,生命在旦夕之间,何时何地能保得安全?所以,女儿谨以热诚的爱国意志参加工作。请爸爸恕女儿这种不孝的举动吧。”抗日救亡运动的艰苦岁月里,毅然离家走上抗战路的蒋旨暇,用铿锵家书写下家国儿女情。

  多年来,义马市政协常委赵韶伟一直致力于探寻抗演三队在义马的历史。前不久,经过多方查找打探,赵韶伟终于找到了“抗演之花”蒋旨暇烈士的亲侄女蒋引丝,四封饱含家国大义的抗战家书,首次走进公众视野。

  蒋旨暇1936年7月毕业于北平市私立大同中学(今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在校期间便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37年初,蒋旨暇与家人不告而别走上革命道路,在晋察冀边区开展抗敌演出;1938年初,她加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在湖北各地巡回演出。1938年9月11日,蒋旨暇跟随由周恩来、郭沫若等统筹改编的抗演三队,自武汉出发,奔赴西北进行抗敌宣传;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内,抗演三队首演《黄河大合唱》,蒋旨暇担任《黄河怨》女声独唱;此后,她始终随队编排剧目、宣传抗日思想。

  1940年10月27日,为保存抗日宣传实力、做好长期抗战准备,抗演三队渡过黄河,进驻义马火车站附近的常村,在此开展近半年驻训。其间,队员们编排《祖国》《鸭绿江边》等新剧目,编排队刊《一月间》,举办战地集体婚礼,并赴渑池、洛阳等地开展义赈公演,撒播下抗战火种。驻训期间,蒋旨暇还与战友们一道,前往渑池利津古渡的班村、县城城隍庙的伤兵医院,为抗战负伤战士开展慰劳公演。

  1941年春节过后,抗演三队从常村抵达洛阳,与抗演十队、抗宣四队联合举行持续一个多月的13场大型演出,将战地剧演推向高潮。同年3月下旬,抗演三队在队长王负图的带领下,从常村撤离、重返二战区山西。不幸的是,此时的蒋旨暇身染疾病,而后病情加重。三天后,在赵寻、胡志涛、高来、王玘护送及老乡们抬担架转运途中,不幸牺牲,年仅23岁。

  蒋旨暇离家参加抗战后,曾给父母和伯父写下四封家书,至今完好保存在87岁的小妹蒋旨谨家中。为探寻历史、铭记抗战精神,赵韶伟多年来致力于搜寻线索,将点滴史料汇聚,让这段历史清晰呈现在公众面前。

  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尽,但英雄的足迹从未被遗忘。2016年,经义马市多名政协委员提议,由义马市民政局牵头,当年8月蒋旨暇遗骨从常村迁葬至义马市烈士陵园;2025年,经政协委员再次提议,义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度重视,于5月重新刻制蒋旨暇碑文,新增其出生年份、籍贯、中共党员、青年剧作家及烈士身份等关键信息。

  抗演三队的精神并未尘封于历史,而是在豫西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21年4月,义马市在抗演三队常村旧址修建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复刻当年队伍工作生活场景、陈列相关文史资料,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2024年3月,以唱响黄河主旋律、传播时代新文艺为宗旨,以继承发扬抗演三队精神为核心的义马黄河新韵合唱团成立。在奔腾的黄河岸边,合唱团常年活跃,风雨无阻放声高歌。那激昂澎湃的旋律,穿越八十余载时空,与先辈们的呐喊隔空共鸣,震撼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