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潮丨我家门前的“幸福河”很美!
济源黄河三峡。 本报资料图片 秦建设 摄
核心提示
九曲黄河,奔腾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沉淀着中原大地的幸福密码。本期特刊以“我家门前的‘幸福河’”为窗,透过六位平凡奋斗者的身影——植绿护林的守望者、保障安澜的治河人、高效节水的种粮人、变废为宝的环保人、娓娓道来的讲述者、迁出安居的滩区百姓,观望一条大河与千万人生活的交响,感受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护林员
三十六载守青山
□本报记者 于涛
在太行南麓、黄河中下游“之”字形拐弯处,便是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国有南山林场。
9月14日一早,护林员王备战便已进入林区,像过去36年中的每一天一样,踏上了巡山的路。
林子已经郁郁葱葱,随处可见成片的侧柏、刺槐迎风挺立。而在60多年前,南山大部分还是荒山秃岭。
“在南山三代林业人的接力中,一片荒山秃岭才变成了漫山苍翠的林海,也创造了南太行造林‘济源经验’。”作为第二代护林人的王备战对这段历史熟稔于心。
1989年,不满20岁的王备战到林场当上了护林员,开始管护万亩森林。“林区在大山深处,只见树木不见人,方圆数十里没有人烟。”王备战回忆道。
三分栽、七分管。为了让前人辛辛苦苦培植的绿荫永远绿下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都坚持巡护,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太阳落山才返回护林房,一天来回几十里。
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2004年,两名盗树者在砍树时被他遇见,他们先威胁后利诱王备战,均未成功。
“他们砍树违法,休想偷走一棵树。”王备战说,后来盗树者强行开车逃走,他扑上去拦截,直到增援的同伴赶到。
为何如此坚持?“树多了,风沙就少了,黄河水也更清了。”王备战这句话虽简单,却道出了南山林场更加重要的意义。
南山林场不仅是河南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更是黄河中下游一道关键的绿色生态屏障。据科学监测,南山的森林多年来涵养水源2000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5万立方米,有力地保护了小浪底库区的生态安全。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南山林场迎来了新的机遇,生态修复力度加大,林木品种更加丰富,南山林场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8.48%,植物种类达1500余种、动物种类达200余种。
“看着这些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王备战说,快要退休的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片林海。
如今,他正带着年轻队员熟悉每一条巡护路线,讲述每一片林子的故事。“绿色屏障要一代代守下去,黄河才能永远惠泽中原。”他说。
河务工作者
巡堤查险护安澜
□本报记者 谭勇 本报通讯员 祝枫熠
大雨下了一夜。9月12日5时完成交接班后,褚滑锋裹紧衣领,拿上探测杆和队员们走出值班室,开启了一天的巡堤查险。
作为温县黄河大玉兰控导工程班组的班长,每天巡查,褚滑锋都会第一时间用手机打开“河务通”APP,查阅实时工程现状,随后徒步逐坝、逐堤段开展巡查。
黄河温县段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河道存在堤距宽、溜势分散等特点,导致泥沙易淤积,且主流摆动频繁、新淤滩岸抗冲能力差。当主流冲刷滩岸形成弯道后,极易引发“横河”“斜河”现象,对堤防工程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因此,日常巡堤查险必不可少。
走近靠河坝坡,褚滑锋用探立杆仔细探测着坝前水深,当确认根坦石无松动后,才掏出巡堤本开始记录:6时15分,5号坝无渗漏、根石稳固,水位较昨日上涨0.16米。
“这是来自防汛一线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要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精准无误。”他边记录,边向旁边的队员再三叮嘱,确认数据的准确性。
10时,褚滑锋调来无人机观测畸形河势及河道主流摆动情况。“以前靠脚跑半天,现在‘空中眼睛’半小时摸清河势……”褚滑锋感叹。
话音刚落,手机里传来了温县坝岸险情监控预警——3号坝工程异常。褚滑锋迅速对出险坝开展根石加固抢险指挥:面朝装载机,一会儿比个小拇指的手势,一会儿比个拳头的手势……
“小拇指,代表小号铅丝笼;拳头,代表大号铅丝笼。”褚滑锋说,由于装载机启动后坝面噪声较大,队员们根本听不到喊话,什么样的险情、什么样的位置、抛什么样的铅丝笼,都是通过手势或旗帜来判断决定。选笼、装笼、抛投一气呵成,3号坝的警报终于解除。
雨后堤顶免不了会有大大小小的积水坑,这些积水夹杂着树叶可能侵蚀坝体或是堵塞排水口。褚滑锋和队员们带上铁锨等工具上堤开展修复,直到14公里堤顶坝面积水全部清除干净,工程排水畅通。此时,已是傍晚。
夕阳西下,褚滑锋手里的巡堤本已经被记得密密麻麻,站在堤坝上远眺,平静安澜的河面上,浮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迁居群众
新居所里新生活
□本报记者 李若凡 本报通讯员 孙芳芳
9月15日,记者走进兰考县丁杨社区,“三义家和”老年大学歌声悠扬。68岁的居民王秀萍站在讲台上领唱,台下30多位老人齐声歌唱,歌声里满是热忱。“以前住黄河滩区土坯房,大雨天整夜不敢睡,现在搬进社区新楼房,不仅环境好了,生活也丰富多彩!”王秀萍的话,表达了在场老人的共同心声。
丁杨社区由三义寨乡丁圪垱村、杨圪垱村搬迁建成,两村紧临黄河河道,农户住房多为低矮土坯房,每到黄河汛期,防洪压力很大。2023年,兰考县启动沿黄高滩区搬迁安置项目,同年12月社区交付,1278户4694名群众彻底告别“靠河吃河、怕河躲河”的日子。
搬出“水窝子”,过上好日子。如今,社区内各项设施齐备,还有滑梯、木马等儿童娱乐设施。更让居民们欣喜的是,三义寨乡中心幼儿园就在社区旁边。居民王红梅送孩子入园时说:“以前骑三轮车送娃要半小时,现在出家门步行5分钟就到。”幼儿园内绘本室、探索角等活动场所齐全,三餐按营养标准搭配。
就业有门路,日子更有奔头。社区东侧的共富工坊,是社区引入一家针织公司建设的。送完孩子,王红梅步行10分钟就到了共富工坊。“在这里做手工活按件计酬,每月能挣2000多块钱,接娃、做饭一点不耽误。”工坊负责人介绍,目前共富工坊已带动1000多名社区及周边居民就业。
老人的“就医难”,也随迁建得到解决。75岁的居民薛广俊患高血压多年,迁建前拿药要翻堤过河,再乘公交车,折腾大半天。如今,三义寨乡卫生院就在社区旁边,不仅开设了慢性病管理门诊,还为老人提供免费体检、签约随访服务。“医生每月上门量血压、调药量,打电话提醒吃药,看病别提多方便了。”薛广俊说。
从避险安居到就学省心,从就业增收到就医便捷,丁杨社区用一项项配套、一个个变化,让黄河滩区群众的“幸福清单”越拉越长,让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种粮大户
智慧灌溉保丰收
□本报记者 刘一洁
9月15日清晨,获嘉县照镜镇樊庄村的玉米地里薄雾未散,齐文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宋齐文打开手机,登录“中灌云”智慧灌溉云平台,屏幕上显示的土壤表层湿度为22.6%。“离收获还有20天左右,这墒情可以,不需要再浇水了。”宋齐文说。
今年,宋齐文的家庭农场被纳入获嘉县水肥一体化高效用水示范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中灌云”智慧灌溉云平台在这里落地。这个云端“水管家”通过内嵌的作物生长专家库、智慧灌溉模型库,能结合农场区位、作物种类、气象数据等动态生成智能化灌溉方案。
不用每日下地巡田,根据作物需求科学浇灌——这是“中灌云”给宋齐文带来的农业新体验。“以前浇地,100多亩地得雇人轮班守着水泵,浇一遍要七八天,遇上干旱更是心慌。”望着田垄里整齐排列的传感器,宋齐文感慨,“现在手机上就能看墒情、远程控水,而且浇水时还能自动切换地块,省心多了。”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和获嘉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下,齐文家庭农场实现了“测墒灌溉”与“水肥协同”的精准管理,宋齐文兴奋地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灌溉记录,每个地块的用水量、施肥量都清晰可查。
今年夏季,宋齐文的100多亩试验田里,小麦亩产1300多斤,比普通地块增产近200斤;每亩地每次浇水的用水量也从30多立方米减少到15立方米左右,化肥使用量也降低了近四成,节本又增收,账本上的数字实实在在。宋齐文剥开苞叶,金黄的籽粒紧密排列,“这都是发展科技农业的好处。”如今,这块农田成了周边农户常来“取经”的观摩点。
农业既是用水大户,又是节水重点。从凭经验到靠数据,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宋齐文种地的变化正是黄河流域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黄河流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9年的0.560提高到目前的0.573,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的背后,是众多像宋齐文这样的种粮大户在技术赋能下的农业实践。科技赋能下的节水农业,正让黄河水滋养出更可持续的丰收希望。
环保企业职工
飞灰将要变为宝
□本报记者 赵一帆 实习生 李涵
9月15日,天高云淡。登封市吉奥固化新材料有限公司里,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开工加紧调试设备。在三个巨大的储存塔前,公司总经理杨洪波驻足停留:“飞灰被‘吃干榨净’后,将转化为胶凝材料的原料,储存在这里……”
他口中的“飞灰”,是指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烟道灰,属危险废物。通常来说,每百万人口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焚烧所产生的飞灰量为1万吨。放眼河南,每年产生飞灰约70万吨,体积相当于400个标准游泳池。
“飞灰的产生量巨大,但消纳方式一直以填埋为主,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其中所含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杨洪波告诉记者,按照要求,到2030年,全国危险废物填埋占比要控制在10%以内,而吉奥固化新材料这条生产线,正是飞灰资源化处置的最优解之一。
杨洪波解释:“飞灰分为可溶物质(氯盐)和不可溶物质(灰渣)两大部分。可溶物质的主要成分钾、钠等,约占飞灰量的25%。不可溶物质主要成分为钙、硅、铝等,约占飞灰量的75%。”
在这里,飞灰经过水洗和无机聚合沉淀,不仅解决了有害物质的环境危害,还变身为可被再次利用的低碳胶凝材料及再生工业盐,其中低碳胶凝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矿山修复、市政工程,再生工业盐可以作为钾肥及氯碱化工的原料,实现了100%的资源循环利用。
“无废城市”建设是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我省提出到2025年,黄河流域“无废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其中,补齐飞灰处置的短板是重中之重。
“今年5月28日,我们正式拿到了河南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这也是我省首张飞灰综合利用许可证。目前,我们正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预计10月底正式生产。”杨洪波说。
天色渐晚,厂区轰鸣的设备声渐渐归于平静,车间上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幅标语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黄河博物馆讲解员
黄河文化代代传
李雪菲正在进行讲解工作。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谭勇
“走进黄河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玻璃钢彩绘制作的黄河著名景点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它以磅礴之势,向我们诉说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母亲河的相依相伴……”9月15日上午,记者在黄河博物馆见到李雪菲时,她正在为参观者讲解。
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是我国第一座河流博物馆,也是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其前身是治黄展览会。
“1955年4月17日,治黄展览会首次在郑州举办‘治理黄河展览’,这一天也成为黄河博物馆建馆纪念日。”李雪菲告诉记者,今年是黄河博物馆建馆70周年,博物馆已经接待国内外观众数百万人次,成为母亲河的重要展示窗口。
2012年9月27日,位于郑州市迎宾路402号、占地40亩的黄河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社会开放。“在这里,通过珍贵的文物标本、历史文献、图片等,辅以模型、影片、雕塑、场景、三维动画、互动展示屏等生动展示了自然黄河、人文黄河、历史治河、当代治河、新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治河理念与实践等内容。”李雪菲带着记者边参观边讲解。
2019年大学毕业后,李雪菲就进入黄河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她明显感觉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黄河博物馆,通过学习黄河知识,更好地了解、弘扬黄河文化。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博物馆里就会有许多小小的身影,孩子们参观展厅,或参与博物馆研学课程,兴致盎然。
“每次参观结束,总会有孩子主动地向我提一些有关黄河的问题,而我也总能从孩子们的问题中感受到他们对于母亲河的热爱,耐心为他们一一解答。”李雪菲认为,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在孩子们心里埋下黄河文化传承的种子。
“在博物馆中,我们是黄河与观众之间对话的桥梁。我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讲解员,肩负着传播黄河文化的重任,更应将黄河故事讲好,把黄河文化融入社会教育,让黄河文化代代相传。”李雪菲说。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