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泥”好!砚从黄河来
大河网讯 舞台上,面对滔滔河水,一声“呦嘿”起调,百声呼喊相应,黄河号子喊出了镌刻在民族血液里的激昂交响。而一方朱砂红、蟹壳青相间的河洛澄泥砚,以其温润如玉的东方美学,向世界传递着黄河水淬炼出的深沉智慧。
9月18日晚,“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现场,俄罗斯籍郑州西亚斯学院留学生丽欧娜(SINGH INDERJYOTI)捧着这方“会说话”的砚台、指尖轻轻摩挲着其表面纹路,眼中的惊喜像黄河滩上的星光,亮得真切。
她面前的游晓晓,是河洛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正笑着讲解这方砚台背后的黄河故事。
一捧黄河泥:母亲河写就的文化基因
“澄泥砚”三个字,藏着最直白的身世——它与泥共生,却在四大名砚中独树一帜。端砚、歙砚、洮砚皆取石为材,唯有澄泥砚,以黄河之泥为骨,经烈火淬炼而成。
“丽欧娜手上这方砚台的原材料,正是来自黄河中下游两岸沉积百年以上、富含矿物质的澄泥。”2007年,黄河澄泥砚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游晓晓说,“源于前汉,盛于唐宋,河洛澄泥砚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为了亲触这份黄河非遗的温度,活动启动前,丽欧娜特意跟着游晓晓来到洛阳市新安县的游氏・河洛澄泥砚传习所。
推开木门时,一股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木案上,几块裹着保鲜膜的湿泥静静躺着。“你试试,这泥摸起来像什么?”游晓晓指尖沾着些许泥屑,将一块巴掌大的湿泥递到丽欧娜掌心。
学习拍打出泥中的空气。
丽欧娜轻轻捏了捏,泥块顺着指腹的力道微微凹陷,没有一丝粗糙的颗粒感。她忍不住反复揉搓,笑声里带着惊叹:“比我做烘焙时的淡奶油还软绵!之前在黄河滩上踩过泥,没想到能做砚台的泥这么细腻,像丝绸裹着掌心。”
“制作澄泥砚的泥取自黄河两岸,但不是所有黄河泥都能用来做砚。所用泥中含有诸多矿物质,均采集于禹门口至花园口近300公里的黄河岸边。”游晓晓解释道,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穿过晋陕大峡谷,在地形多变的华夏大地上翻涌沉积,最终于河洛大地赠予澄泥砚取之不尽的优质澄泥。
“一方澄泥砚要经过选泥、采泥、陈腐、揉炼、雕刻、烧制等60多道工序,其中仅烧制环节就需要10天至20天。”游晓晓认为,黄河的泥沉淀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和文化,细腻与粗犷并存的澄泥砚是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千窑千变:每方砚台都是黄河的“盲盒”
若要给澄泥砚赋予新的“灵魂”,需要制砚人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去感受,从传承创新的道路上去领悟。
“你猜,这方砚台烧出来会是什么颜色?”游晓晓指着案上一块刻好雏形的砚台问丽欧娜。丽欧娜盯着砚台边缘的泥色,犹豫着摇头:“是和现在一样的颜色吗?”
“我们不会刻意追求某种颜色,因为每一种窑变都是黄河泥与火的自然对话。”游晓晓说,即使经过精密仪器的加持,想要做出两方颜色和花纹一模一样的澄泥砚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开盲盒”,可谓是“千窑千变,无一雷同”。
河洛澄泥砚。
“游氏河洛澄泥砚不仅使黄河澄泥砚窑变出古澄泥砚珍奇的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等名贵色彩,还创造出水墨幻境、云水风度的窑变工艺。”游晓晓说,“这,正是黄河的作品。”
学习制作澄泥砚。
丽欧娜也拿起刻刀,想在砚台上刻上自己俄语、英文和中文的名字,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作品。刚开始,她的手总发抖,刻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游晓晓耐心指导她:“刻刀要拿稳,力度要轻。”
慢慢地,丽欧娜找到了感觉,“沉浸在雕刻中,连时间都忘了。”
“我们的雕刻不只是装饰,还要刻文化。”游晓晓说,这些年,她和父亲游敏(河洛澄泥砚第五代传承人)总在岸边打转,在黄河的泥土中寻觅,在黄河的浪花里采集,让非遗融入现代,以古法技艺为基础创新发展新时代澄泥砚作品。
跨越山海的交流:“中国非遗是有温度的”
“以前我觉得中国非遗离我很远,直到亲手摸到黄河泥,才发现它这么有温度。”丽欧娜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外国友人接触中国非遗的感受。这次体验,不仅让丽欧娜学会了制砚手艺,更让她理解了黄河智慧——这也是河洛澄泥砚文化出海的深层意义。
丽欧娜在游晓晓指导下制作的澄泥砚上刻着自己的名字。
在游晓晓看来,丽欧娜这样的“洋徒弟”,是非遗出海的“最佳使者”,“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需要有人去体验、去分享。外国人学非遗,不仅是学一门手艺,更是把中国文化的故事带回去”。
除了让非遗“走出去”,游晓晓更想让它“留下来”,留在年轻人的心里。近几年,游晓晓走访了新安县80多个村落,帮助乡村留守儿童了解、学习制作澄泥砚,还与20余所大中小学校共同建起“河洛澄泥砚传承教育基地”。
“我们团队核心成员有很多都是‘90后’‘00后’,很多青年、学生经过学习爱上了制砚,他们才是让澄泥砚守正创新、活态传承的密码。”游晓晓带领团队将黄河、河图洛书、龙门石窟、牡丹等河洛文化元素以及剪纸、木版年画、大漆等技法融入澄泥砚中,令古老的制砚技艺焕发新活力。
河洛澄泥砚手感润柔、抚若童肤,外观独具水墨、云水色彩韵律,质坚如石、温润若玉、历寒不冰、注水不涸……那捧从黄河里来的泥,正通过一方方砚台,把文明的故事带向更远的山海。(董蕾/文、图 杨佳欣/视频)
编辑:申久燕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