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引来黄河灌溉水 智慧农业稻蟹香

2025-09-20大河网

大河网讯 自古以来,水在中国文化中就是智慧的象征。新乡原阳县位于黄河下游北岸,通过引黄灌溉,原本的盐碱地变身万顷良田;而黄河水,更是为当地智慧农业的发展带来启迪。9月19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原阳县太平镇,在这里,稻蟹同养、5G+农业彰显河南农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亩均增收近3000元

稻蟹同养串起农业产业新生态

“咱们村的螃蟹是正儿八经喝黄河水养大的,没有走过市场宣传,每年成熟后游客口碑相传就卖光了。”风吹稻香,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党支部书记赵俊海站在稻田边上,介绍村里的螃蟹有多么受欢迎。

原阳县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黄河水滋养,让这里盛产优质大米,素有“中国第一米”的美誉,尤其是“黄金晴”“富硒米”等优质稻米更是享誉全国。

据赵俊海介绍,水牛赵村发展稻蟹同养具有先天优势。村子离黄河不到4公里,黄河水可以直流灌溉,盐碱地早变为片片良田。为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从2012年起,该村开始在水稻田里同时养殖螃蟹的尝试,如今已从当年的80亩扩大到了800亩。

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其好处显而易见——水稻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做到真正的绿色无公害,在食品安全议题大热的当下更受消费者欢迎,价格相对以前每斤也能多卖上两三块钱,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

“现在大家都讲究饮食健康,我们当初也是看到了这个市场趋势。实际上,螃蟹养在稻田里可是省了我们不少事!”赵俊海说,“螃蟹游来游去会吃杂草,并且它的粪便也是很好的天然肥料。”这样一来,节约了肥料、农药的使用,给食品安全增加了一道筹码,同时田间管理的劳动量也降低了。

“咱村的黄河水喂养的大米、螃蟹一季双收,实现了真正的一水双用!”赵俊海自豪地说。

黄河水养出来的螃蟹,膏肥肉厚,味道鲜美。以蟹增收,“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模式,“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亩产值可达1万余元,一亩地可增收3000元。

秋风起,蟹脚痒。7月9日放进蟹苗,到9月秋分前后螃蟹就成熟了。螃蟹很多人吃过,抓过的可不多,接下来的十一假期到11月份,螃蟹还会为水牛赵村圈粉一拨游客。“平顶山、新乡市区、焦作等地的游客往往一家几口人,带着孩子过来抓螃蟹,还说自己抓的螃蟹吃着就是香!”赵俊海说。

生态改善了,村里还发展起了特色游。据悉,水牛赵村还注册了“水牛稻”商标,并吸引郑州、新乡市民前来认领土地,形成了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餐饮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乡村旅游消费新业态。

5G技术赋能智慧农业

合作社助力村民增收

稻蟹同养让水牛赵村村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又减少了田间管理劳动量。而在不远处的菜吴村,智慧农业也让当地及周边村民尝到了甜头。

走进坐落于该村的原阳智慧农业控制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大厅的显示大屏,屏幕上,中国移动5G+高标准农田解决方案实时更新着农事生产的相关数据,包括田间管理、四情监测、智能灌溉、运营管理等多个层面,为该村在内的周边多个村庄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高质量产粮提供科技保障。

在室外不远处,就是该系统的外部探测装置,涵盖了气象、墒情监测等诸多仪器,为系统提供最新数据。

这一系统具体有什么作用?太平镇菜吴村党支部书记吴振邦举例称,如果出现病虫害先兆,那么系统会提示部分项目异常,这样一来,农民可以进行提前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

据悉,中国移动5G+高标准农田解决方案是中国移动基于农业物联网、大数据、AI、5G、云计算等技术描绘的“一张数字底图”,将水稻生产模式从“会种”转变为“慧种”,让水稻生产精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便利化。

如果说5G应用是科技智慧,合作社创新增收模式则体现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智慧。2012年,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菜吴村成立,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了稳定的稻鳅生态共作基地600亩、稻虾生态共作基地1000亩,托管土地18400余亩。2023年基地建设了高标准农田,鼓励贫困户到稻鳅生态基地务工,付给不低于每天80元的工资,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改善。

“此次新乡之行让我改变了农业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知道原来农业还可以有科技、有智慧,并且中原农谷之行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前沿成果,真是不虚此行!”香港经济导报记者王金洋说。(何心悦/文 马绍坤/视频)

编辑:祝萍  审核 :王世洋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