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 一本图册带你读懂黄河

2025-09-20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朱丽文)“我是赵楠,今天我发布的项目是水文化品牌《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9月18日晚,在“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院副总工程师赵楠对《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图册进行了发布。

这本图册是干啥用的?它是一本系统展示黄河治理文化的百科全书。

为啥要出这本册子?还要从2023年9月说起。

播种——“要做一本图册系统展示黄河治理文化”

2023年,赵楠和她的团队接到一项任务:编制一份《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如何系统整合、立体展示是摆在赵楠团队面前的主要问题。

“做这本《指引》并不容易,需要做大量的实地调研。”赵楠深知其中的工作量,但知难而退从来不是她与团队的风格。

说干就干!赵楠与团队实地踏勘晋陕豫鲁四省,与省、市、县三级河务部门对接,全面掌握工程文化建设现状;强化政策文献研究,系统梳理相关制度、规范,建立专题资料库;横向对标,研究黄河、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思想,借鉴经验。

调研期间,沿着黄河大堤前行,映入眼帘的是数不清的兼具防洪效益和文化内涵的黄河工程,黄河变得更美、更值得一看了。

一个大胆的念头涌入赵楠脑海:“我们黄河有这么多年的治河历程和厚重的积淀,为什么不能做一本图册系统展示黄河治理文化呢?”向团队提出这个念头后,大家不谋而合。

要做出个“全国头一份”,哪有那么容易。为了这本图册高质量“产出”,团队深入一线,实地考察记录资源点;反复研究、论证、修改,最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十大主题线路;积极与基层河务部门沟通,逐项查找工程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大量查阅资料,整合资源。           

初稿围绕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建设,修改十余次,2025年2月,《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宣介图册面向全河印发。

“这件事再次印证了我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是对黄河治理抱有无限热忱的。”赵楠言语中满是对团队的肯定。

结果——“这是一本系统展示黄河文化资源的百科全书”

“对社会公众来讲,当被问到‘黄河工程上有哪些文化建设、我们国家为治理黄河做过多少努力’,一定没有几个人能说出来,如何做一本让人看一眼就了解黄河治理文化的图册?用什么样的定位和方式去呈现?”在制作前期,赵楠心里做了很大的思想斗争。团队多次召开会议后,大家一致商定了图册的基调:“首先它得是一本图册,不是科普读物,内容直观浅显,人人都要看懂。”

如今,翻开《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宣介图册,不禁感叹:这是一本系统展示黄河文化资源的百科全书。它串联起晋陕豫鲁四省丰富的治河历史、工程遗产、历史经纬等元素,有安澜文化线、科技治河线、红色传承线、黄河记忆线等十大主题线路。

大河之治,始于安澜。安澜文化线以黄河中下游流路为主线,串联起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等重要水利工程,系统展现了人民治黄的历史成就。页面以图表形式列出安澜文化线部分典型资源点,并配以水利工程图片。黄河记忆线串联起黄河文化、治黄历史、红色文化、廉洁文化等主题展馆(厅)。

其中图片涵盖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等,兼具艺术价值与感染力。设计师巧妙地将水利工程、文化展馆、地理标志和历史遗迹等串联在一起,使人如临其境。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图册中推荐了500多处文化资源点,每一处都值得品味和探究。

生态院黄河水文化创新团队交出上乘答卷,成功密码何在?赵楠给出了答案:凝心聚力、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安澜——奏响新时代保护黄河文化强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要求将黄河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黄河文化、流域水景观和水工程等资源,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统筹利用文化遗产地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教育基地、水工程等资源,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

作为黄河保护治理的主力军,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两岸精心打造了200余处规模不等、风格多样的文化展示场点及展馆。黄河花园口险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兰考东坝头险工等6处工程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名单,成为展示治黄智慧的文化地标。

工程唯有注入文化之魂,方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生态院以文化为墨、工程为纸,绘就新时代“工程文化融合”壮阔长卷。这既是黄河人对千年文脉的守护传承,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作答。

编辑:祝萍  审核 :王世洋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