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碑文记载的郑州城隍庙

2025-09-24大河网-河南日报

  □王一川

  夏日的郑州城隍庙,格外宁静。经过重新修缮,城隍庙基本保持着旧有面貌,正殿供奉着纪信塑像,寝宫供奉着纪信侧躺卧像,一通通石碑镶嵌在院落两侧墙壁中。

  城隍神纪信与郑州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纪信事迹发生在西汉初年的河南郡荥阳,以其慷慨赴死赢得历朝历代人的尊敬和纪念。

  《史记》记载,公元前204年夏五月,刘邦困于河南郡荥阳城,情况岌岌可危,纪信请为王(刘邦)诳楚,说“王可以间出”。《汉书》称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刘邦得以从西门逃遁。纪信被追谥“忠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郦道元曾到访过纪信墓,《水经注》写道,汉王从荥阳西门突出楚围,项羽看见纪信后大怒,“遂烹之”。文中指出纪信墓“在城西北三里”。(荥阳郡治所,即今郑州古荥镇。)

  《旧唐书》记麟德二年(665年)十一月,唐高宗李治“以少劳祭汉将纪信墓,赠骠骑大将军”。《全唐文》纪信碑阴记述,纪信墓碑立于唐长安二年(702年)七月,诗人、书法家卢藏用撰写碑文。卢藏用站在纪信墓前,感叹说:“摄提贞岁兮奉扬仁风,跋涉草莽兮词吊纪公。”进而写道:“金石刻名兮千万岁,魂魄光烈兮为鬼雄。”卢藏用隶书篆“汉忠烈纪公碑”碑刻,至今仍留存于纪公庙。

  北宋时期,王禹偁《荥阳怀古》写道:“纪信生降为沛公,草荒孤垒想英风。”宋代封纪信“忠祐安汉公”。元代文人吕彦贞撰《纪信墓》诗:“荥阳四面阵云屯,偶尔权宜社稷存。岂有真王降敌垒,何妨假主诣军门。忠同丑父尸君位,节比程婴报国恩。想见英魂犹卷此,西风残照吊荒原。”叶鉁《明纪编遗》载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追谥“汉将军纪信忠烈”。

  明代,郑州城隍庙供奉纪信塑像。《明史》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诏曰:“兹以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太祖诏令之下,各府州县纷纷建造城隍庙,知府、知州、知县祭祀城隍神灵渐成规制。各府州县所建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不尽相同,所奉神灵原型,多为当地忠臣廉吏、先辈英烈等。正如明人冯应京《月令广义》所言“天下城隍,名号不一。”纪信曾经生活、征战过的地方,所在州县城隍庙大多塑纪信像为神灵。

  明代官员走马上任和任职期满时,往往都要祭拜城隍,有的还撰写祭文或祝文。

  洪武年间,明太祖敕封郑州城隍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祐侯”,称赞郑州城隍神聪明正直,护佑高城深池永固,庇护世人于天地之间。今碑已不存。

  郑州城隍庙至今仍存留着两通明代碑刻,其中,明弘治年间的《郑州节判石君去思之碑》,记载了时任郑州知州石纯粹做事勤勉、锄强扶弱、令民众得以安居乐业的事迹。人们之所以在城隍庙纪念石纯粹,还因为他离任前主持重修了城隍庙。

  明代中期,知州祭拜城隍渐成惯例。遇有重大自然灾害,知州往往会祭拜城隍,希望得到城隍神灵保佑消灾祈福,并亲自起草祭文,与神灵交流对话。

  清代城隍神的地位与明代相比,逐渐降低。祭祀活动逐步转向民间化、娱乐化,城隍庙会日益兴盛。

  郑州城隍庙存留的清代碑刻有十多通。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任郑州知州陈一魁主持修缮城隍庙,留有《重修城隍庙大殿拜厦二门记》,落款处附有参与修建的1600余民众名单。城隍信仰已经深入民众之间。后来,人们看到城隍庙寝宫破败,110余名民众捐资修缮寝宫,立《重修城隍庙寝宫》碑。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时任郑州知州张鋐携众官民重修城隍庙乐楼。通过所立的《重修城隍庙乐楼记》碑文可知,清朝初年,郑州知州还在坚持每月初一、十五定期参拜城隍神。

  乾隆年间,郑州商路通达,漕运繁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商贸繁荣景象,市镇日益繁荣,州县乃至农村出现集市、庙会。城隍庙会比集市更加热闹喧嚣,城隍庙成为民众集会场所,祭祀活动演化成群众性娱乐活动。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郑州民众300余人捐钱立城隍庙仪仗碑,那时的仪仗队伍,已经近乎庙会性质的游行表演了,娱神又娱人,人们更多的是看热闹,真是“太守之乐与乐,侯(城隍神)之乐也欤”。城隍祭祀日益淡出民众视野,往往遇有庙会,方有人员会集。庙会期间,需要在乐楼举行演出活动,民众开始集资修葺城隍庙乐楼。

  城隍庙的碑记内容,反映着城隍祭祀活动的演变历程。从碑文可以看出,不管是修缮殿宇,还是承办活动,州府参与越来越少,民间组织介入愈来愈多。比如,道光十一年(1831年)城隍庙《重修三圣堂三仙殿碑记》,已不再由文人撰写碑文,也没有官员甚至会首、主持署名,碑记内容为396位村民的名字。

  清朝后期,只有庙会期间人们才进出城隍庙,平日里城隍神已经无人问津。那时,城隍庙成为居民聚会的公共空间,戏楼更是演戏看戏的重要场所,戏楼的维修,也就成为当务之须。

  郑州城隍庙,见证了明清时期郑州乃至河南的历史发展,这一时期,黄河南北改道变迁,中原经济文化水平都已超过前代。站在这里,依然能体会到,历史的长河虽惊涛澎湃、波澜万丈,但依旧滋养延续着中原文脉。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