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大葱“挑”起乡村振兴大梁
樊集乡大葱生产基地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郭明瑞通讯员王凯陈玉菁文/图
金秋时节,新野县湍河、白河两岸万亩葱田绿意盎然,一垄垄大葱笔直挺立。田间地头,培土机往来穿梭;分拣车间里,机械臂灵活作业;保鲜库内,成捆大葱码放整齐——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正是新野县以大葱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写照。从20多年前的零星试种到如今的万亩连片,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发展,这根大葱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金扁担”,稳稳“挑”起乡村振兴大梁。
干部破冰示范引领
然而,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03年,这条致富路的开端并非一帆风顺。彼时,新野县樊集乡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守着薄田难增收。樊集乡党委、乡政府经多方调研,决定引进大葱种植,却遭遇“群众不敢种”的难题。“种惯了小麦玉米,突然改种大葱,赔了怎么办?”类似的顾虑在农户中普遍存在。
为打消群众疑虑,樊集乡干部率先“吃螃蟹”。乡班子成员每人带头种植20至40亩,在刘庄、后河两村集中打造500亩示范田。他们白天泡在田间学技术,晚上走村入户讲政策,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全程精细化照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示范田亩产突破3000公斤,亩效益超过3000元。实实在在的收益,渐渐解开了农户的心结。
2004年,樊集乡乘势推出保护价收购政策,以“订单农业”模式托底农户收益。40多名乡干部、96名村干部再次带头扩种,全乡大葱面积迅速扩展至2000亩,亩纯效益稳定在3500元左右。连续两年的成功实践,让“种葱能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产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产业规模扩大,科技支撑必须跟上。樊集乡党委联合河南鑫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多次赴河南省农科院和山东安丘等地的科研单位“取经”,并聘请3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驻点指导,为农户提供从品种改良到病虫害防治的全流程技术服务。
科技力量在关键时刻显现。2024年,种植户翁金召的22亩大葱因雨水受损,在技术团队指导下,他及时采用科学补栽技术,最终实现亩产万余斤,有效挽回了损失。近年来,新野县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先后引进水肥药一体化栽培、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工厂化育苗等技术,实现了从育苗到采收的全程机械化。目前,当地大葱亩产已稳定在6000公斤以上,产品品质显著提升,远销重庆、西安、银川等地。
全链发展增值富民
要实现持续增收,必须跳出单一种植,向产业链上下游要效益。新野县着力延链强链,推动大葱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附加值高”升级。
龙头农业企业投资建设大型保鲜库、冷冻库,有效缓解了大葱集中上市的价格波动,实现错峰销售,保障农户“四季有收益”。建成的分拣、初加工、预包装车间,引入吹皮气枪等现代化设备,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扒葱,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使大葱品相更优,附加值显著提高。目前,仅鑫宛农业每天可处理20至30吨大葱,常年带动百余名周边村民就地就业。
如今,新野大葱已形成“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完备的产业链条,年产值高达5.76亿元,带动1.1万户农户参与其中,户均年增收超过5万元,成为国内知名的大葱主产区。其产业“朋友圈”不断扩容,不仅覆盖本县多个乡镇,还辐射带动卧龙区、宛城区、邓州市、唐河县等地连片发展大葱产业4万余亩,形成了跨区域的优势产业集群。
未来,新野县将继续推动大葱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深度迈进,让这根扎根本土的“致富葱”,真正成长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在广袤田野上书写更多增收致富的新篇章。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