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永恒的勋章 将军农民红色家风代代传

2025-09-28大江新闻

  大江新闻/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讯 记者胡武龙、康霞萍、邹艳红报道:12年前,那一幕至今依然令人心潮澎湃。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亲切地称龚全珍为“老阿姨”,并深情讲述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的故事。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甘家人一路向前,把将军农民的红色家风发扬光大——

  “爸爸、妈妈,这枚奖章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你们!”家风如雨,润物无声。12年后,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当选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母女二人双双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成为佳话。

  从1955年甘祖昌将军那三枚沉甸甸的军功章,到“老阿姨”母女这两枚熠熠生辉的全国道德模范奖章,这不只是一个革命家庭的光荣印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初心接力,书写着红色家风薪火相传的时代答卷。

  将军的抉择:三枚军功章见证初心

  9月22日,夜幕下的萍乡市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议事坪”灯火通明,村民们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共同为红色培训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近年来,坊楼镇创新推出“大沿背”片区的治理模式,源于甘祖昌将军在田间地头与群众议事的作风。尽管时代变了,但“议事坪”为民的初心没有变。

  甘将军的一生,是一部写满奉献的传奇。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这是他为共和国征战半生的见证。可谁也没想到,两年后,甘祖昌竟毅然功成身退,带领全家回乡务农。

  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修水库、建电站、架桥梁、改造红壤田,还将自己70%的工资收入都捐出来建设家乡。1986年甘祖昌病逝,他留给家人的,只有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三枚军功章,还有一句嘱托:“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再买化肥,送给贫困户。”

  这三枚沉甸甸的勋章,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爸爸从来没有说过他是将军、部长,他就告诉我们是农民的孩子。”甘公荣说,她18岁时才知道父亲是一位将军。

  甘公荣的记忆里,甘祖昌是位“抠门”的父亲,对待家人近乎“苛刻”。她至今记得,小学时因一双鞋子磨破了边遭人笑话,便赌气丢在一边,父亲默默捡回来,一针一线缝补好,语重心长对她说:“穿破鞋不丢人,贪图享受才不好!”“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红军的架子。”这话像一粒种子,从此在甘公荣心里扎了根。

  甘公荣的记忆里,甘祖昌还是位“偏心”的父亲。当年初中毕业时她满心期待着升学,可父亲却把学校推荐名额让给了其他的孩子。甘公荣哭着问父亲为何这样做。甘祖昌拿着战友牺牲前留给他的布鞋,声音低沉地说:“先烈们为了新中国连命都不要,现在这个推荐名额,让给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有什么舍不得?”

  作为将门之女,甘公荣从未享受过“特权生活”,她毫无怨言地当农民、孜孜不倦勤学习、兢兢业业干工作。1983 年,甘公荣成了莲花县工商银行的员工,十多年经手数亿元资金,没出过半点差错。后来金融系统改制,她没等组织开口,主动申请 “内退”:“要是大家都不肯牺牲,国家的政策就没办法推行,大家的利益就会受损,这是爸爸绝对不会答应的事情。”

  甘祖昌将军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而他的精神,却从“小家”传承到“大家”,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就像那小小的“议事坪”,议的是道路拓宽、村容整治,解的是百姓心结,传承的是将军一心为民的精神。将军留下的三枚勋章,虽静默无声,却时时激励着后来人。

  “老阿姨”的坚守:最美勋章藏着人民的敬意

  每天上午11时许,沿背村“龚全珍工作室”成员刘奇林都会准时将“孝老餐”送到下肢瘫痪的甘来昔家里,让这位80多岁的留守老人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这样的场景,在莲花县每天都在上演。这个由龚全珍2011年发起的工作室,已从最初的几名志愿者发展成覆盖全国的公益网络,续写着“老阿姨”的为民故事。

  34 岁那年,龚全珍跟随丈夫甘祖昌来到莲花县当了一名普通教师。在学校里,面对山村里的孩子,龚全珍既当老师,又当妈妈;既要教他们读书,还要带他们劳动。在信念的支持下,她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

  “妈妈心里似乎只有学生,我们是不是妈妈亲生的?”对于母亲,甘公荣曾有过不理解,甚至“抱怨”。她说,父亲逝世后,母亲大部分时间与其一起生活,“妈妈的外地或本地学生经常来看望,会跟我讲妈妈当年是怎么帮助他们的,我也一点一点理解了妈妈。”

  作为将军的遗孀,龚全珍有资格享受政府提供的更好的生活待遇,但她一直坚持过着俭朴的生活。节省下来的工资,她全部资助给了困难群众和学生,就像甘祖昌将军当年一样。在帮扶困难群众的时候,她曾说“我是觉得自己是个共产党员,能尽一份心就尽一份,能尽两份就两份。”可以说,“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龚全珍用了一生去践行。

  为了不给子女增添麻烦,龚全珍住进了养老院,她没有把自己视为被照顾对象,总是自己擦地板、补衣服,还经常组织老人们共同学习,拿出生活费为大家购买营养品。

  离休后,龚全珍虽然离开了教育岗位,但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应该做。她还在莲花县中小学巡回讲课、加入莲花县镇两级老干部宣讲团、成立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陪伴照顾养老院的孤寡老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开展红色教育……甘公荣一直陪伴着母亲。

  甘公荣回忆,母亲外出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时,拒绝车接车送,从不接受学校或单位安排的招待,经常自带馒头,就着白开水作为午餐。

  “健康时,每周去一次福利院;有病时,不住特殊病房;逝世后,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此生最后的党费……”这是龚全珍向党组织递交的承诺书。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您一生最美的勋章。”《感动中国》组委会的颁奖词,恰是龚全珍一生的写照。

  女儿的接力:平凡勋章里的不平凡

  秋日的井冈山,细雨绵绵,透着凉意。9月24日清晨,甘公荣又一次踏上了从莲花到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崎岖山路。弯多路窄,颠簸难行,晕车的她紧咬牙关,却从未停下脚步。有人问她何以坚持,她语气平静:“爸爸他们当年还爬雪山过草地呢,我这点困难算什么?”

  自2013年成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外聘教师以来,甘公荣就用父辈的真实故事,将红色信仰与优良家风的种子,悄悄播进一批又一批学员的心中。

  课堂之外,她的“战场”在更广阔的人间。甘公荣牢记父母“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的教导,点点滴滴传承红色家风。2019年,甘公荣牵头成立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她特意把第一站放在田垅村——那是父亲当年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对她而言,这是一种致敬,更是一种传承。6年来,这支服务队不断壮大,先后在多个乡镇成立32支服务队,加上10支“红娃娃队”,共4000多人,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8岁。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在甘公荣家中,收着一沓厚厚的信纸。那是受过她帮助的孩子写来的信。“我是幸运的,遇到了甘奶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温暖”“是她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我会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做好事”“我会将这份恩情永远珍藏,长大之后,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稚嫩的字迹里,满是孩子气的真诚;朴实的话语中,藏着最滚烫的感激。

  每当翻看这些信,甘公荣都会很开心,“妈妈常说,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大概就是这样吧!”

  今年5月23日,甘公荣当选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与12年前她的母亲——龚全珍收获同样殊荣。母女双双当选全国道德模范,这既是红色家风传承的生动写照,也是甘守平凡终成不凡的道德写真。

  家风的传承:永恒的勋章照亮前行的路

  “要老实做人、勤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他人。”这是甘公荣从父母身上继承的最珍贵财富,也是她给予儿孙最温暖的人生底色。

  令人动容的是,这份善良与担当,已在这个家庭深深扎根。儿子金锋主动请缨,担任三板桥乡桥头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三年间争取到50万元新农村建设项目经费改善村貌,卸任后仍坚持走访困难村民。儿媳贺娟站上讲台,在甘祖昌干部学院讲述家风故事千余场,让好家风浸润人心。孙辈们也毫不逊色:金鹏彬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金雨辰成为红娃讲解员。就连甘公荣的九旬高龄的婆婆,也积极捐款捐物支持公益……

  好家风不仅滋养自家人,更如涟漪般扩散,温暖一方水土。在甘公荣的带领下,萍乡市共有“龚全珍工作室”500余家,并在全国遍地开花,8000多名党员干部加入到了这个助人为乐的大家庭。

  莲花县巾帼志愿服务协会会长陈满娇在丈夫离世后生活艰难,甘公荣不仅接济她,还帮她贷款5万元办厂。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陈满娇跟随甘公荣投身公益,至今已十余年。

  受助学生刘芊,则是另一个“爱与希望”的循环。2024年8月,她将本科毕业后第一笔工资捐给爱心救助协会——当年,甘公荣帮她走过人生最艰难的岁月;如今,考上研究生的她毫不犹豫也穿上了“志愿红”。

  面对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甘公荣十分平静:“荣誉属于过去,责任重在当下。”金锋既为母亲骄傲,更感责任在肩。他动情地说:“外公的军功章、外婆和妈妈的道德模范奖章,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要将‘永葆本色、一心为民、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红色家风,继续传下去。”

  五枚勋章,两代模范,一份永恒的精神传承。从甘祖昌到龚全珍,从甘公荣到无数的 “志愿红”,红色家风如春风化雨,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