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向新发力、向绿而行!保护母亲河,河南交出新答卷

2025-09-28大河网

  大河网讯 (记者 申华 王怡潇)今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6周年。河南作为黄河战略的首提地,地理位置特殊,是黄河中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9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建设幸福黄河河南段行动方案印发实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健在发布会上介绍,河南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成立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领导小组,今年8月,河南印发实施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全面建设幸福黄河河南段,有效衔接“十四五”与“十五五”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23.5%、23.1%。持续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与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较2020年提升2.4和2.9个百分点,2024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532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51.4%,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铁路和水路货运占比达到4.5%、7.3%,分别较2021年提升0.3和0.4个百分点,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夏志胜在答记者问中介绍,针对沿黄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较重的问题,坚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郑州、洛阳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流域内193个项目获“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数量和投资额分别占全省67%、69.1%。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布重点产业链绿色化升级改造实施指南,全省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210家、绿色工业园区7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7家,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达85.6%。

俯瞰黄河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提升黄河流域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我省黄河流域集中了全省56%的常住人口,补齐这一区域的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是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必答题’。”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穆穆向记者介绍,沿黄地区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5%,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流域内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5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流域内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570万亩,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894.75亿斤、占全省总产量的66.58%。实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重点打造粮食、畜牧等6大产业集群和红薯、奶业等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后续产业扶持,流域内15个脱贫县全部形成2—3个特色主导产业,涌现出卢氏香菇、洛宁苹果等一批知名品牌,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135万人以上。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产业发展动能转换。坚持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智能医学研究设施落地建设,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入列,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达到38家。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累计分别突破1.3万家和2.9万家,是2020年的2.1倍、2.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1759亿元,比2020年翻两番以上。

  深化沿黄区域合作交流共唱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深化沿黄区域合作交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黄河干流为纽带,以毗邻地区为突破,纵深推进晋陕豫省际合作,三省联合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座谈会,浩吉铁路、运三高速公路、黄河公铁两用桥相继建成通车,162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深化鲁豫交流合作,印发实施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共同召开联席会议,济郑高铁、日兰高铁运营通车,郑州、济源、洛阳等11个市22个铁路站开通直达青岛港、日照港的铁海联运线路,截至目前,河南省与陕西、山西、山东3省高速公路省际出入口达到20个。特别是今年3月,省党政代表团赴山东学习考察,推动鲁豫两省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上相互赋能,中原大地和胶东半岛携手并进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与山西、陕西、山东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贯通,省内主要一级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全覆盖。”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志辉在答记者问中介绍,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上升到90%以上,劣V类水质断面稳定消除;今年1-8月,流域35个国控断面(实测33个,2个断流)中,Ⅰ~Ⅲ类水质断面30个,占90.9%。伊洛河(洛阳段)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郑州、开封、洛阳、鹤壁纳入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图片来源:河南环境)

  以高水平开放拓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推动内外一体联动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拓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拓展“四条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成功举办两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区建成投用,中欧班列境外网络覆盖欧亚40个国家140余座城市;“数字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获批设立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贸易链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通达,铁海直运线路累计开通4条,内河港口累计开通国内国际集装箱航线超过40条。

  科学精准调度水利工程保障黄河安澜

  "2019年以来,河南持续推进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建设,为筑牢黄河安澜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伟在答记者问中介绍,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已基本完工,进一步控制下游299公里的游荡性河段河势。金堤河、伊洛河等重要支流及22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十四五”治理任务已基本完成,白龟山水库、金堤河柳屯闸等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相继实施,55条重点山洪沟完成防洪治理,流域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积极谋划重大水利项目,开展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重大专题研究,将新建小河口水库和陆浑水库、河口村水库防洪能力提升项目纳入《黄河流域防洪规划(2025—2035年)》,推动合河水利枢纽、盘石头水库扩容工程纳入国家“两重”项目清单。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强化预报、预警、预案、预演措施,科学精准调度水利工程,有效抗御了2021年黄河秋汛等多次洪水过程,为流域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垣临黄堤(图片来源:黄河网)

  郑汴洛安四大古都占据河南文旅“半壁江山”

  “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为代表的黄河古都群,居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多年,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传承千年文明根脉的主阵地,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体验地,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窗口。”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孙彪在答记者问中介绍,郑汴洛安四大古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占据河南文旅“半壁江山”,连续两年接待游客占比全省游客总数超过45%,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主战场。

  为打造郑汴洛安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河南编制实施《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规划(2025—2035年)》,指导支持郑州打造文化创意之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封打造文旅演艺之都,洛阳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安阳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制定实施《河南省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工作规划》,加快打造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商丘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高质量建设开封宋都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支持郑州、洛阳、安阳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整合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成立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发布郑汴洛文旅发展一体化宣言、合作备忘录,建立郑汴洛文旅发展轮值制度,在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线路互推、节庆互动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