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我最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核心提示 在青葱的校园里,当五星红旗伴随晨光冉冉升起,当洪亮的读书声与课本中的故事交汇,“祖国”二字在年轻的心中将会激荡起怎样的回响?
它或许是历史长卷中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承载着先辈的奋斗与荣光,沉淀为文化血脉里的自豪与底气;它或许是身边细微温暖的感动,是父母师长耐心无私的教诲,是科技突破带来无限惊喜的震撼,是日益强大的国家带来的那份踏实与稳稳的幸福。
对年轻一代而言,“祖国”早已内化于每日的知识求索中,外化于报效国家的理想里;既是精神的依归,更是梦想启航的辽阔舞台。今天,我们倾听学子们的心声,探寻“祖国”在他们心中刻下的印记。
以微光汇聚星河,用奉献传递希望
郑州大学2022级本科生陈艳影(左一)参加志愿活动,教社区儿童学英语。 受访者供图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 陈艳影
“祖国”二字,于我而言,是地理课本上广袤的疆域轮廓,是阅兵式上威武的“钢铁洪流”,是泛黄书页间镌刻的百年沧桑。直至我穿上志愿者的红马甲,踏入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才在寻常处,真切触碰到祖国最温热的脉搏,读懂那份平凡烟火中的温暖。
大学时光里,我的志愿手册写满了故事,记录着一段段爱心旅程。义卖报纸时路人递来的善意、救助流浪动物时它怯生生的信赖、困境儿童生日会上他们绽放的笑颜……最初参与志愿服务只是想走出宿舍的方寸天地,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想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却在一次次俯身付出中,渐渐懂了“助人自助”的深意。我开始主动倾听陌生人的故事,感知社会跳动的脉搏,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收获着心灵的成长。
那场特殊儿童音乐会,至今仍是记忆中最明亮的光。舞台上下,来自不同院校的志愿者们、心智特殊的孩子们、相互扶持的家长们,被一根名作“爱”的线紧紧联结。我们一起精心布置会场,耐心陪伴孩子排练。当孩子们带着些许笨拙却无比认真地站上舞台,当不同家庭的家长们彼此鼓励、眼眶泛红,现场涌动着无声却澎湃的互助力量。从特殊儿童早期筛查到建立康复保障体系,国家为特殊儿童注入成长力量。这一刻我恍然明白,祖国的强大不仅是高楼林立,更是无数人携手并肩,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晴空的凝聚力。
不管是困境儿童生日会上孩子们从开始的拘谨到结束的不舍,还是敬老院里老人拿到手织围巾时的笑颜,都让我明白,志愿服务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搭起连接善意的桥梁。每一次的微小付出,如同播撒在田野的种子,或许当下悄然无声,却蕴藏着破土而出的无限希望。
一次次志愿服务的经历,像一帧帧鲜活的画面,拼出了我心里最鲜活的祖国模样——既有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又有社区关怀的温暖底色,还有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守护与建设,而每一个我“微光”的努力,终将汇聚成祖国繁荣向前的磅礴力量。(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整理)
用青春的方式,为你添一抹亮色
10月1日,在南阳市区新华城市广场,市民、游客与国旗合影,庆祝国庆。 高嵩 摄
□洛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学生 陈叙含
当清晨的琅琅读书声漫过教学楼,我正对着历史课本“改革开放”的这一章节出神:小岗村村民按下红指印的契约、深圳蛇口炸响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此时,窗外的国旗正迎风飘扬——这抹鲜红与课本里的故事在我脑海中交织。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家国不是特别遥远的词语,它藏在历史的细节里,也飘在校园的晨光中,悄悄让我心里涌起想靠近的暖意。
当我正盯着课本上的老照片发呆时,班主任推门进来,手里还拿着一面小国旗:“同学们,国庆节要到了,学校组织了‘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下午咱们全班去操场拍集体照。”
班主任话音刚落,班里瞬间热闹起来,后排的男生已经开始商量怎么摆姿势了,我却愣了愣。之前总在课本里、电视上看国旗,真要站在它跟前合影,忽然想起个问题:在我心里,祖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操场旗杆上的国旗飘扬得特别舒展,我看着那抹红在风中飘扬,想起了自己上六年级时,跟爸妈一起去北京看升国旗的场景。
那一天天还没亮,我们全家就去天安门广场排队。当国歌响起、国旗慢慢升起来时,周围的人都在敬礼、唱国歌,我盯着国旗,心里说不出的激动,只觉得这面旗特别神圣,心里想“我一定要好好爱护它”。
前阵子,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电视直播。当看到在观礼席上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起身敬军礼时,班里没有一点杂音,有些同学已经热泪盈眶。我紧紧地攥着笔,深深地感受到,原来祖国不是飘在天上的词,是小时候看升旗的激动,也是现在看阅兵的心头一热。
拍完集体照后,我跟国旗单独合了个影。看到街边的国旗,我总会放慢脚步。风拂过国旗时,红绸飘动的样子,像极了先辈们当年期盼的好日子。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很有限,但是我要把历史课学扎实,把红色故事讲清楚,把对祖国的热爱,藏在每一次认真的听讲里。我相信,无数个像我这样的微小力量,终会铸就祖国的强大。
最亲爱的祖国,我正用青春的方式,把你紧紧依在心窝,在校园的晨光里,在阅兵的震撼里,在每一个“想为你变好”的念头里,慢慢长成能为你添一抹亮色的模样。(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愿 整理)
爱祖国,就像爱妈妈
□沁阳市永威幼儿园大班学生 贾歆然
我心中的祖国,就像妈妈给我买的彩虹糖。有好多种颜色,每一种颜色都藏着小秘密。
祖国是红色的,红色是国旗的颜色。早上幼儿园升国旗,我都会把手放在胸口。老师说,这里住着一颗小小爱国心,扑通扑通跳得可欢啦!爸爸说,国旗是英雄们用鲜血染红的,虽然我不太懂什么是英雄,但我知道,他们就像爸爸保护我一样保护大家。
祖国是绿色的,绿色是大树的颜色。我们幼儿园门口有许多棵大树,小鸟在树上唱歌。老师带我们在树下做游戏,阳光从树叶缝里洒下来,像会跳舞的小星星。爸爸说,我们的祖国有很多这样的大树,合起来比1000个幼儿园还要大得多。我想,那该有多少只小鸟在唱歌呀?
祖国是黄色的,黄色是小麦的颜色。奶奶说,我们吃的香喷喷的馒头就是小麦变的。老师给我们看图片,田野里黄澄澄的一片,风一吹,麦子就像在跳波浪舞。奶奶笑着告诉我:“祖国妈妈的土地,最会种好吃的了。”
祖国是蓝色的,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爸爸带我去看过大海,海那么大,感觉要一直连到天上去。天上的云朵好像棉花糖,我好想坐着白云船,飘呀飘,去看看祖国每一个地方。老师说,大海那边还有小朋友,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
妈妈教我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问妈妈什么叫“不能分割”?妈妈把我搂在怀里说:“就像你和小熊娃娃睡觉时也不愿意分开。”哦,我懂了,原来祖国就是我最喜欢、最离不开的宝贝。
等我长大了,我要当一名画家,把彩虹糖里所有的颜色都画下来——画长城、画熊猫、画国旗,我要把最美的画送给祖国妈妈。
这就是我心中的祖国,比彩虹糖还要甜,比妈妈的故事还要好听,比世界上最棒的积木还要神奇!我爱我的祖国,就像爱妈妈一样!(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愿 整理)
国旗升起,爱国之情涌动
9月30日,安阳县韩陵镇第二实验小学开展国庆主题活动,喜迎新中国76周年华诞。 毕兴世 摄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创新街小学四年级学生 贺进德
我一直有个疑问,爱和喜欢的区别是什么?我爱看书,我爱吃零食,我爱下雨天。一样可以用“我喜欢看书,我喜欢吃零食,我喜欢下雨天”来代替。又何必使用“爱”这个字呢?
因此,我去问了爸爸妈妈,爱和喜欢有什么区别?妈妈说,爱比喜欢的情感要更重些。爸爸说,爱比喜欢的时间要更长久一些。不过我还是不太理解,我喜欢爸爸妈妈,我也爱爸爸妈妈。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9月初,学校组织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活动。电视画面中,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格外鲜红,当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通过,当高超声速导弹、防空装备组成的“钢铁洪流”缓缓驶过,我心头一颤,却又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班级外的走廊上摆放着一幅幅书法和绘画作品,是同学们为庆祝国庆节而作。其中一幅书法作品,我仔细看了又看,内容是选自毛主席爷爷的《七律·长征》,我不明白是什么让红军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想课本,我想应该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嚼着树皮、棉絮仍顽强战斗的坚毅,是烈士江姐受尽酷刑折磨时始终挺直的脊梁……
为了迎接国庆,学校还组织了国庆主题队会,开幕式是全体少先队员高唱国歌。不知不觉间,我发现我的声音越来越大,即便是嗓子有些嘶哑,也在用力地唱着。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仰起头看到了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便有了答案:是爱!爱是看到她的强大,我会为之震撼;爱是为了共同的理想,我们为之奋斗;爱是一代又一代延续的纽带,可能我们互不相识,但却可以彼此鼓励,携手同行。
我爱你,我的祖国!爱你过往的不屈抗争,爱你如今的硬核实力,更爱你未来的光明坦荡。这份爱,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我们前行的永恒力量。(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愿 整理)
我的安全感,来自脚下的土地
□郑州市第四初级中学九年级学生 王佳悦
晨光初露,我骑着单车穿行在挂满五星红旗的街道。秋风拂过面颊,红旗在蓝天映衬下猎猎作响。车轮碾过梧桐树影,我忽然想:十四岁的我,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结?
语文课上,王老师深情地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诗句像一颗种子,轻轻落在我心田,悄然生根发芽。
凝视着黑板上的诗句,思绪却穿越时空。我仿佛看见汨罗江畔屈原求索的身影,稻田深处袁隆平专注的目光,雪山之巅戍边战士坚定的守望。这些身影,层层叠叠,筑成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厚度与温度。
班会上,老师播放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影像。打动我的不仅是“钢铁洪流”的震撼,还有一位老兵的特写镜头——他胸前挂满勋章,虽然手掌微微颤抖,却依然保持着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钢铁长城”不只是一件件武器,更是一代代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信仰。
假期走进科技馆,我在“天宫空间站”模型前驻足,透过小小的舷窗,看到蓝色星球在太空中静静旋转;我轻轻触碰量子通信演示装置,看着光子划出奇妙轨迹;坐在“复兴号”模拟驾驶室,时速不断攀升,我的心也跟着飞驰。
“你们这一代真幸福啊!”妈妈感慨道,“我们小时候,自行车都是稀罕物呢。”从二八自行车到磁悬浮列车,不过两代人的时光。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祖国强劲的脉搏。
当解说员说“这些装备全部是中国自主研发制造”时,一股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终于懂得,我可以安心在教室读书,可以自由追逐梦想,正是因为无论走到哪里,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夕阳西下,我再次骑行在红旗飘扬的街道。金色的阳光洒在肩上,五星红旗在风中舒展身姿。原来,祖国从不遥远——她在我们琅琅的读书声里,在科技馆闪烁的灯光里,更在我们每个少年跳动的心房里。而我,愿做这伟大乐章中的一个音符,与祖国同频共振,共谱华章。(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愿 整理)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