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议案建议追踪丨河南“潮汐公厕”要来了,女厕排长队的烦恼能解吗?

2025-10-10大河网

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演唱会结束后公厕成了“战场”,“男厕空着,女厕排到门口,有时候真急得团团转”。有女粉丝自嘲:“抢票要拼手速,上厕所要拼耐力。”每次逛公园、爬山、看演唱会,女性最怕的是如厕难。真就这么难解决?来看看人大代表关心的事办得如何。

深圳小南山公园“潮汐公厕”。

河南也要建“潮汐公厕”

在人流密集的景区、商圈、交通枢纽,女性如厕排队早已成为一种“城市通病”。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女性平均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且频率更高。然而,过去许多公厕建设遵循“男女厕位1:1”的传统标准,看似公平,实则加剧了“供需失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人大代表胡剑兰联合李艳、李喜歌等七位代表在今年省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建设潮汐公厕》的建议。她们呼吁,在人流密集区域推广“潮汐公厕”,通过动态调整男女厕位比例,缓解女性如厕难问题。

一条看似微小的建议,却戳中了城市公共服务中的“痛点”。如今,这条建议有了回音——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明确表示,将加强重点区域“潮汐公厕”建设,并引入智能监测系统,推动公厕服务向“便民、智能、人性化”升级。

景区如厕,成了“旅行中的噩梦”

“爬泰山最累的不是十八盘,是下山时找厕所。”游客小林今年登泰山,深有感触。

那天,她和朋友从南天门下来,已经走了近五个小时。眼看快到中天门,她突然想上厕所。可眼前的景象让她傻了眼:女厕门口排了二十多人,队伍蜿蜒在石阶上,有人原地跳脚,有人不停看表。

“前面有个小姑娘一直在哭,说憋不住了。”小林说,“最后她实在坚持不住,只能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去了隔壁临时开放的男厕应急。”

这一幕被游客张先生拍下并上传网络,引发热议。视频中,男厕门口站着几位女性,神情焦急,而男厕内空位不少。有评论写道:“景区建了那么多厕所,怎么就是解决不了这‘最后一分钟’?”

而在青海的黑独山,情况却大不一样。

这座被誉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的景区,今年5月刚开放,游客爆满。8月初,景区推出“潮汐厕所”——在入口处两座对称的公厕中,根据人流实时调整功能。当女性排队超过10人时,工作人员就会将一侧整座厕所临时转为女厕,并挂出醒目提示。

“太贴心了!”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说,“我刚到景区就想上厕所,女厕已经排了十几米。不到五分钟,工作人员就把对面男厕的牌子换了,我们立刻就能进去,不用干等着。”

“以前是‘厕位等人’,现在是‘厕位追人’。”景区负责人说,运行一个多月来,女性排队时间平均缩短60%以上,几乎再没出现“长龙”。

“潮汐公厕”离不开科技支持。

潮汐公厕,到底“潮”在哪?

传统公厕,男女分区固定,一旦人多,一边排长队,一边空荡荡,女性如厕困难,也造成资源浪费明显。而“潮汐公厕”的核心,就在于“灵活”二字。

它通常设有若干个“无性别通用厕位”,通过可移动的标识牌或带锁的推拉门,根据实时人流情况动态切换使用权限。当女性排队人数增多时,管理人员可将部分通用厕位划归女性使用;反之亦然。

“就像潮水涨落,随需求调节。”武汉当地一位城市规划专家表示,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厕位利用率,还避免了大兴土木重建,是一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之举。

以武汉为例,今年8月,位于长江大桥汉阳桥头的一座老公厕完成改造,成为武汉首座“潮汐公厕”。这里原本厕位少、男女比例不合理,节假日排队严重。改造后,新增6个潮汐厕位,蹲位容量提升约70%,高峰时段等待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以前节假日,女厕门口总排长队,男厕却几乎没人。”公厕管理员说,“现在只要女性开始排队,我3分钟内就能切换标识,立刻缓解压力。”

“潮汐公厕”可实时看到使用数量。

国内多地试水,“潮汐”模式渐成趋势

其实,潮汐公厕并非新鲜事物,近年来,深圳、重庆、杭州等地已陆续试点“潮汐厕所”。

深圳部分公园的潮汐公厕采用智能感应系统,实时监测各区域人流量,自动提示管理人员调整厕位分配。重庆一些景区则在节假日安排专人值守,根据排队情况手动切换潮汐门。

“过去我们讲‘男女平等’,往往理解为‘各一半’。但在如厕这件事上,生理差异决定了‘均分’并不‘公平’。”相关专家指出,“潮汐公厕的出现,标志着城市治理从‘形式公平’走向‘结果公平’,是一种更精细、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理念。”

网友热议:潮汐公厕,是进步还是添乱?

潮汐公厕的出现,也在网络上掀起讨论。不同群体、不同立场的人表达出截然不同的看法。

支持派:终于有人看见“她”的难处了!

微博网友@爱喝奶茶的小圆子:“女生出门上个厕所像打仗,潮汐公厕简直是‘女性之光’!建议全国推广,每个景区、商场、地铁站都来一个!”

微博网友@小鹿在路上:“男的永远不懂我们等厕所的痛苦。支持!建议男厕全改女厕,反正他们站着就能解决。”

质疑派:管理不到位,反而更乱!

微博网友@行走的键盘侠:“想法是好的,但谁来管?没人管就是一扇门,女的往里冲,男的刚脱裤子就被喊出去,尴尬不?”

头条网友留言:“别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先把厕所数量建够,把保洁做好,比啥都强。”

中立派:理念先进,但得看落地

大河网友“规划小李”:“潮汐公厕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体现,但必须配套管理制度。比如开关时间、应急流程、隐私保护,缺一不可。”

抖音评论区也有男性用户表示理解:“我女朋友每次出门都提心吊胆,说‘少喝水,不然找不到厕所’。说实话,挺心疼的。只要不影响男的正常使用,我支持多给女的几个坑位。”

小厕所里的大文明

“厕所虽小,却照见城市温度。”湖北日报评论员常少华曾如此评价武汉的潮汐公厕改造。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不体现在高楼大厦,而藏在一条盲道、一个坐凳、一间公厕的细节里。

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要求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如今,河南已明确要求加强重点区域“潮汐公厕”建设。未来,在景区、商圈、地铁口等人流密集区域,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可变的标识牌、智能的感应屏,以及更短的女性等待如厕的队伍。

“代表提的这个建议很好,希望政府部门能好好落实,下次带女儿出门,也不用为找厕所发愁了。”郑州的王凤阿姨笑着说。这或许就是“潮汐公厕”最朴素也最温暖的意义——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从容地解决“人生大事”。

编辑:陈静  审核 :郭同欢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