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赶集”Vlog:在洛阳探索全国文明村镇的“潮”密码丨文明中国看河南

2025-10-11大河网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为何要多来河南?“豫”人为善的表述里写着多少篇真诚故事?“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河南,聚焦“好人”与“善事”,既看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爱的市民,也看“文明实践+”带来的满满幸福感,沉浸式感受一座座中原城市缘何出圈出彩。

大河网讯 千亩稻田与文明乡风迸发出独特火花,非遗技艺与健康科普交织成温暖图景,场景化体验和消费助农构筑起新发展动力……“稻香话文明·实践沐新风”乡风文明市集在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稻田小镇举行。

“文明市集”让传统节日潮起来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富裕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把他们的精气神提振起来,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

对“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群众组织好会长”及“移风易俗好榜样”优秀代表进行表彰。

现场,东保村为12名“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群众组织好会长”及“移风易俗好榜样”优秀代表进行表彰,他们用日常的善行义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乡村的道德风尚,为广大群众树立了可学可做的身边榜样。

非遗市集。

此次市集活动还创新形式,特别设置了集展示、体验、服务于一体的多元互动区域,设有非遗传承、政务惠民、健康诊疗、文艺文创、特色农产品及科技科普等六大展区。居民不仅可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咨询惠民政策与健康知识,选购本地特色农产品,还能通过球幕影院等互动装置体验科技乐趣,实现了文明理念传播与便民惠民服务的有效结合。

记者了解到,自2024年以来,汝阳结合传统节日和重要节点,推出“文明市集”暨社区“邻里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群众带来宣传宣讲、爱心服务、消费助农等综合性服务活动,成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新亮点。

汝阳“文明市集”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逛、可看、可玩、可学还有趣的平台,引领文明之风吹遍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老传统”让文明“新腔调”潮起来

铜锣敲响,唱腔渐起,精彩不断的南庄木偶戏引来满堂喝彩……在乡风文明市集活动现场,以戏为引,用“老传统”唱响新时代文明的“新腔调”。

除此之外,村歌《乐享东保》唱出了村民对家园的热爱与自豪;音画表演《墨上稻田》将古筝雅韵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汝阳县文化馆创排的小品《孝老爱亲》则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汝阳坚持培育本土非遗文化,守护乡土根脉,通过志愿服务、“文艺轻骑兵”、文明市集等方式,不断拓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播载体,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持续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活动邀请了全国优秀志愿者、河南漂流哥赵占胜分享公益事迹,传递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蓝天救援队现场开展的急救技能培训,提升了村民的安全自救互救能力;内埠镇池子头村的移风易俗案例分享也为推进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移风易俗让良好风尚潮起来

“文明市集”成功搭建了一个传播文明理念、展示发展成果、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平台,使乡风文明建设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

活动现场。

不止是东保村,移风易俗在汝阳已成为一种新风尚——

十八盘乡斜纹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引导群众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的陋习。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斜纹村村民的自觉选择。省下的“面子工程”开支,转化为新婚夫妇的创业基金、老人的养老保障、孩子的教育费用……这些实实在在的“里子”幸福,让新风尚更具生命力。

一个开在乡村的大食堂,每天竟有上千人吃饭?今年3月以来,上店镇政府整合东街村、西街村和辛庄村的闲置土地,通过“场地换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团队共同建立乡村大食堂。除了提供平价可口的三餐,惠民食堂还设有“乡村宴会厅”,发挥“红白理事会”功能,以“乡村宴”引领乡村“办事”新风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勤俭持家、文明节俭的价值观,受到群众点赞。

柏树镇漫流村创新推出的“助老小灶”助餐服务,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慈善基金和村民自愿捐助等方式,专为7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给老人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树立榜样,在全村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 ……

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时代新风,汝阳下的功夫远远不止这些。各个乡村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用全村的共识来规范村民行为,引导村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不断提升个人美德,让文明新风渗透到龙乡大地的每个角落,在广袤的乡村蝶变出一幕幕和美幸福的场景。

全国文明村镇的 “潮” 密码,从来不是追时髦,而是把文明融入赶集的热闹里、非遗的巧劲里、老乡的笑脸里。(董蕾)

编辑:祝萍  审核 :郭同欢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