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志愿红 共绘幸福色
□本报记者 李运海
绵绵秋雨,护校队员站在校门口,保护放学的孩子安全离校回家。
炎炎夏季,护河队员行走在白河两岸,劝告玩耍的孩子远离河水。
在基层治理上,如何答出高效能、精细化的好成绩?南阳市宛城区围绕党建引领,构建了通过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带动党员干部勇当先锋、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社会机构协同共进的“一强三带”志愿服务模式。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2000场次,惠及群众10万人次,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城乡每一个角落。
10月10日至11日,记者深入宛城区社区、农村和社工机构,倾听发生在基层志愿服务的故事。
把“红马甲”当成荣耀
去年5月,宛城区红泥湾镇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3个子女不出赡养费,状告子女。宛城区法院红泥湾法庭负责人郭凤香听了老人的叙述,决心通过这一案件教育更多的人,于是她带领工作人员到老人所在村庄开庭审理案件。通过调解,老人和子女达成赡养协议。
开庭时,很多群众去现场旁听。郭凤香说,将法庭搬到村庄,是法院开展“法在您身边”志愿服务活动的路径之一。如今,“法在您身边”已经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大批在职党员干部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
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说,在“一强三带”里,首先是在职党员要勇当志愿服务“排头兵”。为此,宛城区以“双报到”机制为抓手,组织全区2.3万名在职党员下沉各个社区。根据基层党组织收集的群众需求清单,结合党员志愿者的工作性质、居住地点,精准匹配,让党员们主动认领群众“微心愿”,积极投身“微服务”。
在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中,党员志愿者迅速集结,成立“红管家”,详细记录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成功协调解决停车难、环境差等问题1200余件。一名党员志愿者说:“披上‘红马甲’,亮出党员身份,不仅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南阳市第三中学在宛城区五里堡街道姚庄社区,在校生4800多人。校园周边一度比较混乱。为保护学生免受骚扰和伤害,2021年8月,社区组织10名村民成立了志愿护校队。
59岁的丁国兵是护校队的领头人。他说,队员都是社区居民,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他们都身着蓝色制服准时出现在校门口。
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说,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社区干部不能唱“独角戏”,要引导更多的群众通过志愿服务参与。
宛城区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及时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发动社区在活动中心、广场等地设置宣传点,发放志愿服务宣传资料,吸引群众主动报名加入,以“线上+线下”形式动员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团队。如今,通过系统化构建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孵化培育了涵盖矛盾调解、应急救助、文化传承、助老扶幼等领域的特色志愿服务队超过300支,注册志愿者人数显著增长。这支庞大的生力军,有效弥补了基层治理力量的不足,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
把“你和我”变成“我们”
今年7月,一场针对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员工的培训在宛城区汉冶街道老庄社区举办。参加人员是社区所有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授课的是南阳市太和社工服务中心老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物业管理人员如何加强与居民的沟通。
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为何要学习这些?原来,区委社会工作部将老庄社区定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南阳市太和社工服务中心作为社工机构参与试点工作,工作中发现居民与物业公司矛盾重重。而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双方有多大矛盾,而是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缺乏灵活沟通技巧,引起了很多误解。“培训后,我们拿着《应急话术手册》和‘3F沟通法’回去实践,员工们普遍反馈‘更有底气了’,与居民沟通更顺畅,投诉率明显下降。”一位参加培训的物业负责人说。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就因为专业社工对基层治理中的有些问题认识更专业,开出的“药方”更有针对性,服务更精细。因此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宛城区组织南阳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宛城区社会心理协会、宛城区慈善总会等成立宛城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联合会。
在志愿服务中,各类社会主体将自身的光和热汇聚成“一团火焰”。医疗机构积极组建“健康直通车”,定期深入乡村开展义诊活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成立“爱心支教团队”,为留守儿童开设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爱心企业设立“公益基金”,为困境家庭孩子提供学习用品和学业补助,也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宛城区蓝天救援中心负责人称赞:“党建搭台、多方唱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志愿服务效果越来越好。”
在宛城区,志愿服务已不再是基层治理的“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变量”。它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将“你和我”变成了“我们”,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