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细治”入微在身边 社会治理“大礼包”已送达

2025-10-15大河网

大河网讯 2025年10月15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就《河南省社会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上,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申黎明详细介绍了《条例》的制定背景、过程及主要内容。

   申黎明介绍《河南省社会治理条例》相关内容。

高起点谋划 | 《条例》制定背景与过程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两高四着力”的重大要求,并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加强社会治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人大常委会于6月初将《条例》新增为2025年度立法审议项目,并迅速启动起草工作。

  成立立法工作专班,由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亚担任组长,副主任李公乐、秘书长吉炳伟担任副组长,汇聚了省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省委多个部门、省司法厅及专家学者等多方力量,确保立法工作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申黎明介绍,起草过程坚持开门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6月至9月,立法工作专班分赴省外和省内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组织召开多场座谈会。同时,《条例(草案)》广泛征求了省直单位、各省辖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各方意见,并面向社会征集意见,共收到意见建议362条,采纳53条,使立法更好地凝聚了社会共识。

  鉴于《条例》属于创制性立法,为确保其合法性与科学性,立法工作专班主动向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及中央部委请示汇报。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主持召开研究论证会和人大代表座谈会,并深入基层代表联络站听取意见,为条例内容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整个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将政治引领放在首位,确保立法方向与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高度一致。同时,聚焦社会治理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增强《条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力求实现“立法解民忧、立法惠民生”的目标。

全方位构建 | 条例核心内容解读

  《条例》共九章七十五条,构建了系统全面的社会治理体系。申黎明就其主要内容进行了重点解读。

总则明确基本原则

  《条例》开宗明义,规定“社会治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了党领导下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强调了法治的规范保障作用,要求推进法治河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并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议事协商机制等作出规定。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紧扣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条例》专设“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一章。内容涵盖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等体系的建设,并对畅通公众诉求表达、加强智慧服务等作出具体规定,旨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夯实基层基础建设

  针对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的特点,《条例》着力固本强基。一方面,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明确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对加强基层党组织、治理队伍、治理机制、治理网格、治理平台建设等作出具体规定。另一方面,注重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对村(居)民、业委会、物业服务人、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及“三新”群体等参与治理作出规范,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筑牢风险隐患治理屏障

  为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条例》通过“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重点风险防范”三章进行系统规范。内容包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多元调解衔接、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健全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常态化扫黑除恶、反电诈、重点场所人员管理;以及政治安全、金融风险、突发事件、安全生产、网络安全、新业态监管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条例》设置“诚信建设”一章,重点对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信用修复制度等作出规定,旨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申黎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介绍,能帮助社会各界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和宣传《条例》,共同推动《河南省社会治理条例》的有效实施,提升全省社会治理效能。(记者 王紫仪/文 贺志泉/图)

编辑:王友振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