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千年弦音益悠扬——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走笔
宝丰县马街书会。何五昌 摄
宝丰县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惠民演出在人民公园举行。
2025年2月10日,民间小艺人在马街书会表演节目。何五昌 摄
宝丰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提线木偶戏节目《包公赔情》演出场景。
2025年1月7日,“非遗馆里过大年”等春节年俗系列活动在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启动。
宝丰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宝丰魔术节目《奇花幻舞》表演场景。
汝瓷制作工坊一角。
□张仪薇
宝货兴发,物宝源丰。
千年古县、曲艺之乡宝丰,如今再添一张宝贵文化名片。
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今年6月正式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成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更是全国唯一以说唱文化保护为核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这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融合着物质与精神,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当马街书会的弦音再次响起,千年说唱艺术,正焕发蓬勃生机,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迷人光彩。
机制创新筑牢保护根基
“咱整个宝丰都是保护区!”走进宝丰,一句醒目又接地气的标语,道出了宝丰人守护文化根脉的决心。
宝丰县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既有清凉寺汝官窑遗址、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以马街书会、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汝瓷烧制技艺、宝丰魔术等国家级项目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唱文化是宝丰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形态。”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敬伟介绍,说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从街头巷尾的说书弹唱,到田野乡间的号子歌谣,乃至工匠口诀、吆喝哼唱,都是说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宝丰说唱文化与当地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有机结合,以说唱为基础、以马街书会为纽带、以民俗为载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充分体现了说唱文化的历史绵延与当下传承,是当前中国说唱文化的典型代表与集中体现。
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不仅是守护历史的记忆,更是延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保护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探索与实践,也是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范围涵盖宝丰县全域。
延续千年曲艺文脉、守护民间艺术生态,一幅恢宏画卷徐徐展开,自此宝丰开启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
规划引领,绘发展蓝图——
为科学编制总体规划,2018年春,宝丰县非遗专家完成了50余万字的《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河南省非遗保护专家和宝丰地方文化研究专家编写了约10万字的《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并发布实施,为保护区建设指明方向。
高效管理,聚工作合力——
宝丰创新体制机制,设立了正处级单位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市县共管,以县为主,并代管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协作的“联席会议制度”。
构建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组建多支专业队伍,统筹社会力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凝聚起强大保护合力。
法治护航,筑长效根基——
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将“平顶山市说唱文化生态保护条例”纳入5年立法规划。宝丰县出台了《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13个制度性文件。说唱文化发展中心与县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非遗保护”协同机制,设立非遗保护检察官办公室和公益诉讼基地,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司法保障。
机制创新结出硕果,宝丰非遗保护工作踏入了全新阶段。
马街书会是宝丰说唱文化的核心内容。如今,每到周末,马街书会景区便灯火璀璨,曲韵悠扬,精彩表演轮番登场,观众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
“从立项保护到空间区域性整体保护,再到2024年进入春节申遗文本,代表中华文脉走向世界,马街书会的保护和弘扬实现了三次飞跃。”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保护部副部长王菁介绍。
2025年6月,宝丰县被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全国唯一以说唱文化为保护核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立体保护激活传承动能
从马街书会出发,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脚步不止于马街书会。宝丰公布了55个项目保护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政策性保护,使生态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正如自然生态的生物链一样,文化生态中也有各种链条和网络,我们注重不同文化事象之间的互相联系。”王菁介绍。
在推进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宝丰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围绕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守护文化根脉,夯实传承根基。
加强非遗承载地的保护。宝丰实施了遗址环境整治工程,完成香山寺碑刻及钟鼓楼的修缮等。目前,宝丰县有以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为代表的四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激活传承力量,培育生机沃土。
在宝丰县南关社区的一处居民楼里,50多岁的学员李桂花拉起弦子,正演唱河南坠子《劝世人》。这是河南坠子传承人连占国的客厅,也是一间充满生机与弦音的家庭传承所,经常有十几名学生在此学艺。每天下午,连占国与爱人和女儿都进行直播。
“县里为我们修缮传承所、购置传承道具,还给我免费体检,有活动就邀请我演出。”连占国说,他自幼学艺,如今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在商酒务镇非遗传承中心,10岁的王聪霖和王沁茹学唱河南坠子、练习经担舞,度过了别样的暑假。她们的老师孙吴妮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能表演狮舞、经担舞、竹马旱船舞等传统舞蹈,并喜欢河南坠子、曲剧等曲艺和戏曲,经常组织大家进行展示展演。
近年来,宝丰积极做好传承人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扶持传承人群体,激活传承力量。扶持了86个以家庭式为主的传承所,在10个乡镇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修缮提升传承场地,购买租赁传承器具,保障传承活动持续开展。
数字技术赋能,永续文化基因。
宝丰重视资源调查、挖掘和整理,抢救记录了一大批濒危项目和曲书目,出版了50多部专著共计1000多万字。全面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记录,持续对濒危项目、高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抢救归档唱本、曲(书、剧)目、曲谱等共计322本。建设保护区数据库及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完整的“信息采集—储存—转化—使用—展示”能力,为非遗的永久保存和利用奠定技术基础。
建设文化空间,惠民共享成果。
要确保传承人技艺得以展示和传播,还需要建设相应的文化空间。中华曲艺展览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宝丰酒文化博物馆……全县25个大中型展示馆和专题馆,从各个角度展现古老而富有魅力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宝丰文化。
今年1月,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试运行,为生态区建设增添了更加浓厚的一笔。
这些遍布城乡的文化空间及场馆,不仅成为非遗传承、展示、科研的基地,也成为惠及民众的休闲娱乐、学习体验的场所。
融合创新惠及千家万户
宝丰着力探索保护成果与现代生活、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创新路径,让非遗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机关、进景区、在社区、在乡村“四进两在”活动。
社区里,公益课堂全年不间断,非遗大集、非遗夜市丰富多彩,探索出了符合县域经济的商业模式。学校里,开设课程,组织教学、演出及研学体验,覆盖城乡师生,倡导在地化教育。本地专家编创的《宝丰文化进校园》读本发行量达17.5万册。乡村里,百余支民间团体常年开展送“书”、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延续传统民俗,开展实施“老日子会赋能计划”。
150多个演出团体及近百名表演艺术类代表性传承人,常年活动在社区、公园和乡村。曲艺艺人定期下基层进行公益演出,年演出场次在3800场以上,观众达30余万人次。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涵养了非遗“栖息地”,还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君子的传承所,从最初的家庭式逐步扩展,到如今租用院落作为传承基地、生产作坊,是当地汝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生动缩影。
目前,北宋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所在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在王君子的影响带动下,拥有手工作坊近百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年产汝瓷30多万件,产品销售到了十多个国家。清凉寺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近年来,宝丰县深耕新兴文化业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马街说唱”“赵庄魔术”“清凉寺汝瓷”“宝丰酒”等文化品牌和特色村镇。
宝丰整合已挖掘的文化资源,创建马街书会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形成了以马街书会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区。这些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依托建成的景区,经常开展非遗展演、展示、展销活动。
“说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今后我们将持续深入挖掘说唱文化内涵,探索保护、发展新路径,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绽放青春活力,全力建设好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区。”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申红霞表示。
溯源千年,丝竹不辍。擘画未来,生机盎然。
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守护下,厚重的宝丰正奏响更加悠远动人的乐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提供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