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项目变成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项目展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代表在展示“磁合星枢——面向巨星座建设的新体制‘细胞’卫星平台”项目模型。
□本报记者 马愿
10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资源对接会在郑州大学举行。投资机构、行业企业、参赛项目代表等共聚一堂,推动优秀创新项目高效对接,实现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创新成果只有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会上,创业项目的代表们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展示亮点,争取资本青睐。
“我们这个项目主要是解决水利工程中渗漏监测难题,能够提升水利项目的运行安全。目前,还在持续迭代和创新,以提升感测精度和使用寿命。”郑州大学参赛项目“御洪——水利安全卫士”(以下简称“御洪”)负责人石九龙介绍。
“小时候我就知道,洪水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防水种子’当时就在心里萌了芽。”石九龙在郑州大学读本科时,参加了全国性的机器人大赛,从那时起便接触到防水材料和传感材料,并产生了将其融合的想法。伴随其团队锲而不舍的努力,“御洪”项目成功落地。
“御洪”项目以我国当前江河堤防发生渗漏监测难和封堵难为背景,研发并生产渗漏感知功能膜材料和可快速膨胀的新型聚氨酯注浆材料,配合智能化集成装备完成渗漏“监测—预警—修复”的一体化处置。
“目前该项目已在长江堤坝、新疆伊犁河部分输水干渠上成功应用,并避免了千万元级的财产损失。”石九龙说。
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赛团队的“零翼起航——地球第三种交通生态引领者”项目,瞄准通用航空痛点,自主研发的三余度飞控系统,攻克通用航空领域长期存在的飞行效率低、控制难、噪声大、适航取证复杂的难题。
目前,该团队打造的产品矩阵,可应用于空中旅游、城市交通等多个低空飞行场景,未来有望撑起城市与城际低空通勤的“第三种交通生态”。
“我们预研的一代机型是6人座飞机,一名驾驶员和5名乘客,相当于‘空中商务车’。”“零翼起航”项目成员代长其介绍。
“微分智飞——下一代全自主AI+飞行器平台供应商”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飞行具身大脑及通用群体智能系统;“骨之锁”,首创可注射、水下黏附且可降解的骨黏合剂,有望解决粉碎性骨折后小碎骨难固定这一临床痛点;“虫语者——大学生追梦回乡村,小蚂蚱奏响共富曲”打造的飞蝗产业矩阵,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全环节的产业价值提升……
在对接会现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与技术方案密集亮相,许多优秀项目既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又面向未来,还兼具青春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吸引了多家投资企业现场签约。
作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重要同期活动,资源对接活动只是大赛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会上还发布了大赛系列专项投资基金,引导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搭建了“数字赋能精准匹配”的资源对接平台,赛前和比赛期间开展20场全国性线上线下对接活动,赛后还将开展“创新大赛高峰对接月”活动,充分发挥大赛的平台作用和资源对接会的机制优势,支持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
本版图片均为郑州大学供图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