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踢”好到“育”好 让孩子们的成长“足”够精彩
在郑州市中原区郑上路小学,学生们正在教练指导下进行足球训练。
在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兼具竞技性和趣味性的足球游戏颇受低年级学生的欢迎。
□本报记者 赵大明 文/图
“足球带给我健康和快乐,天天踢也不嫌累。”10月16日下午5点,尽管左腿上的磕伤尚未愈合,郑州市中原区郑上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桑丹洛珠已经认真投入训练。今年暑假后,因家人工作变动,桑丹洛珠从老家西藏来到郑州,慕名转入有着悠久足球传统的郑上路小学。从小热爱足球的他惊喜地发现:“在老家时只有周末开课,来到这里后,每天放学后都能在学校训练。”
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不仅让桑丹洛珠在异乡找到了归属感,也带给无数青少年振奋和激情。在今年夏天举行的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省长杯”(以下简称“省长杯”)赛场上,113支代表队、近3000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在烈日下奔跑拼搏,展现出勇于进取的体育精神,谱写着不言放弃的动人旋律。校园足球为何能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足球名校取得出色成绩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故事?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1 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
“不要低头,抬起头!”“别怕出错,往前冲!”“变向带起来!”当天下午,在郑上路小学足球场上,教练们正在指导数百名学生进行足球战术练习。这片绿茵场,见证了该小学半个世纪的足球梦想。
1974年,在罗靖、蒋淼等第一代教练的努力下,该校足球队成立。现任校长周永涛介绍,50多年来,历经13任校长、三代教练与数代教师的接力奋斗,学校收获了累累硕果:2022年“省长杯”亚军、2023年第十四届省运会青少年竞技组五人制足球冠军、2024年“省长杯”冠军……更为耀眼的是,这里先后走出了郜林、王上源、古雅莎、雷佳慧等26位“国字号”球员。
“一二年级以培养兴趣和基本动作为主,三四年级逐渐加入技战术配合,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们的足球水平就已经非常成熟。”周永涛介绍,除了构建较为完整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学校还开发了以“快乐足球”为主题的体育大课间,创编三套足球操,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足球文化节,让足球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足球不仅是比赛,更是一种精神熏陶。”已经从业31年、培养过国脚郜林的郑上路小学足球教练组组长宋建春表示,在小学阶段,除了打好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有球品、有人品,学会团结、拼搏和包容。
每当经受风吹日晒、皮肤黝黑的孩子们说“不苦”时,宋建春等教练都会感到十分欣慰:“并非所有孩子都能成为职业球员,但体育精神会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生命底色。”
“抓普及、促提升、出亮点,是中原区推动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做法。”中原区教育局体卫艺科负责人荆军体介绍,针对一些学校“有场地无教练”的情况,该区组织编创了校园足球基本技能操并在全区推广;除了对基础较好的学校进行重点培养,还打造品牌赛事,如郑上路小学于2023年5月成功举办了首届“郑上·四季胖哥杯”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等。“与外地的球队切磋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文化交流,对开阔视野很有帮助。”荆军体说。
2 一直未变的情怀和奉献
曾在郑上路小学就读的郭沛沛、刘豪扬、张伦等,长大后回到母校接过了足球教练的接力棒,续写着足球传承的故事。而在另一所足球名校——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李欣在谈到校园足球时,挂在嘴边的也是传承、坚守和奉献。
金桥学校的女足成绩令人瞩目:2022年以来,在“省长杯”中拿过三个冠军、一个亚军,更包揽了2019年以来的历届郑州市“市长杯”冠军。“学校从2011年开始发展校园足球。”李欣介绍,每天上午10点到10点30分、下午4点10分到4点40分,校园里都会上演“足球大课间”。
毕业于首都体育学院的该校女足教练李梦雪,已经在教学一线耕耘10年。“当教练关键是要熬得住。”她说,长期坚守不仅有助于不断学习、及时调整改进训练模式,还便于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运动特点。
坚守之路并非全是坦途。金桥学校的7位教练除了每周13~16节课的日常体育教学外,还要利用下班时间带队训练,十分辛苦。“老师们都是一腔热血,靠的是足球情怀的支撑。”李梦雪坦言,另一方面,随着学校近年来规模扩大至55个班、近3000名学生,7000多平方米的训练场地也日益捉襟见肘,不得不分时段开展足球大课间活动和训练。
而有着近2300名学生的郑上路小学同样面临着空间不足的困扰,为建造标准七人制足球场而不得不“牺牲”部分跑道。为补充专业师资,该学校还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从第三方俱乐部聘请教练。
近年来,我省校园足球工作坚持“体教融合”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良性互动体系,实现了校园足球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另一方面,各地也仍不同程度上存在场地与师资短缺、城乡差距较大等现实挑战。
3 可持续发展还需久久为功
在今年的“省长杯”上,开封市代表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8支参赛队伍全部闯入八强,总成绩在全省13个参赛地市中位列第二,共收获3个亚军、1个第四名、3个第五名和1个第八名。
“目前,开封市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数量达210所,保证每周一节足球课、每天一次足球大课间。”开封市校园足球办公室副主任刘志强介绍,为破解校园足球城乡发展不均衡难题、改变“市区优于郊区,郊区优于县区”的梯度差异,当地推动赛事“下沉”,大力构建“校长杯”“县长杯”“市长杯”三级联赛体系。仅2024年9月以来,全市足球特色学校就开展“校长杯”班级联赛累计近5000场,参赛学生5万人次;县(区)级“县长杯”联赛覆盖小学、初中组别,参赛规模4000人;市级“市长杯”联赛设小学甲/乙组、初中组、高中组,1000余名优秀运动员参赛。
学业与足球训练的冲突、“12岁退役”等问题,是学生、家长和教练的共同难题。走访中,省内多地的足球教练向记者反映,由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相关升学通道收窄,一些有兴趣、有潜力的孩子在小学毕业后不得不放弃足球训练。
刘志强介绍,近年来,开封市在后备人才升学方面下足了功夫。当地通过研究制定足球特长生招生与升学政策,为154所特色学校打通了包括足球在内的7个体育项目的人才升学通道。通过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方式,整建制、有规划打造各体育竞赛项目梯队建设。
郑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副处长师光介绍,该市围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和青少年人才培养改革“双试点”,在“2+4省级足球实验班”面向全省招生的基础上,全面推开“6+3+2+2”层级式招收模式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就学、训练“一条龙”衔接直通培养体系,并积极推动退役优秀足球运动员转岗学校足球教练员,为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今年7月底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加快推进各级青训中心建设,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等。业内专家认为,在强化资源保障方面,可以通过推动专业场馆向学校开放来弥补场地短板,同时借鉴成功经验,通过开辟退役运动员转岗等“绿色通道”来补充专业师资。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和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衔接的足球特长生升学模式,解决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
推动校园足球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长期而系统的努力。唯有如此,中原大地的校园足球故事才会更加精彩,绿茵梦想才能代代相传。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