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车轮上的咖啡馆与一座城的青春请柬

2025-10-20中国青年报

  创意无限的咖啡车融入旅途与风景,化身流动的创意秀场,成为连接旅游、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摄  

  最近,咖啡车在云南再次“玩”出了新花样。在曲靖市首届咖啡文化嘉年华,数十辆咖啡车开进由废弃的机械厂改造的重机印象创意园,让咖啡香在钢铁机械间自由弥漫。

  同样,在昆明、大理、普洱等地,创意无限的咖啡车也串联起不同的风景线。它们不再只是移动的咖啡售卖点,而是融入旅途与风景,化身流动的创意秀场,成为连接旅游、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

  每一辆车都是一个自我表达空间

  近年来,伴随着露营、集市的火爆,后备箱咖啡成为一种新的创业方向和生活风尚,咖啡车主们驾驶着精心改装的爱车,奔赴各地的咖啡节,如一个月前在昆明滇池东西两岸同步上演的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

  “无计划”咖啡车车主苏婷正是其中之一。8月初,她与男友从新疆出发,途经成都、贵阳,最终抵达昆明。他们的座驾是一辆改装房车,这两年已陪伴他们走遍大半个中国。此次是苏婷第二次参加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咖啡车的配色也从去年的黑粉系转为简约的黑白搭配。

  像他们一样,每一辆来到嘉年华的咖啡车,都是一个流动的自我表达空间:有的走复古路线,有的崇尚极简;有的变身移动音乐站,车主会弹奏乐器或播放精选歌单;有的还是迷你书屋,以一杯咖啡交换一段阅读时光。有限的后备箱里,咖啡机、磨豆机、储藏柜与操作台被巧妙排布,每一寸空间都经过精密计算。许多车辆由车主亲手改造,因此没有两辆完全相同。吸睛的视觉设计、鲜明的个性主题与互动语言,共同让咖啡文化变得生动而有趣。

  来自西安的段加号的咖啡车与众不同,他让咖啡车承载了一个使命——车身贴着两张寻亲海报,上面介绍了10名失踪孩子的信息。

  段加号曾在西藏担任户外领队,后来觉得“露营、越野都玩够了”,便开启咖啡车自驾之旅。原本只想贴个好看的拉花,但“选来选去都不太对味”。一年前,他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万车寻亲”项目,立即联系发起人马水峰,购买了99张车贴,将咖啡车变成了承载10个家庭希望的移动寻亲站。

  “这些车贴和美观没关系。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些寻亲信息,要我撕掉还真舍不得——说不定明天就有孩子被找到。”令段加号欣慰的是,不久前,海报上的一个孩子真的与家人团聚了。

  车轮上的创业

  “咖啡节前一天,我才动手改装我的车,从喷漆设计到内部装饰,全部亲手完成。”在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上售卖绿豆沙的郎保文说。

  郎保文的家乡在云南德宏州,他曾经在上海一家餐厅工作,回到昆明,他购入一辆二手车,将车身改为湖蓝色。打开后备箱摆摊时,他就挂上两只拖着长“腿”的绿色豆子玩偶。这两颗“行走的绿豆”,搭配包装精致的粽子形绿豆糕及以绿豆为主题的周边产品,迅速吸引众人目光,嘉年华首日便售罄。“全是我自己设计的,没想到这么火。”郎保文惊喜地说。

  选择在咖啡嘉年华卖绿豆沙,郎保文走的是差异化路线。“做咖啡车并不容易,”他说,“想冲出一杯好咖啡,从选豆到设备的使用,都需要经验、知识和资金投入。”

  彼得兄弟咖啡主理人江都对此深有体会。多年前,他将家中车辆改装成咖啡车,随手拍摄的视频意外走红。多年经营让他意识到,这种带着咖啡与梦想四处奔波的“车轮生活”,远不像社交媒体呈现的那样只有自由与浪漫,背后其实充满不为人知的挑战:初始投入、迁徙成本、体力消耗、价格内卷……

  江都认为,仅靠“情怀”难以长久,关键是要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坚守咖啡品质。他曾特意进入肯德基、星巴克等连锁品牌工作,学习系统知识。创业后,他每年都会前往云南咖啡产区,采集生豆、了解行业动态、潜心钻研技术。如今,他还在成都经营一家融合潮牌服饰、街舞与咖啡的复合型店铺。

  这也是许多咖啡车主的共识,他们依据所在城市的气候、物产调整菜单。如台湾咖啡师的“山海情”,是将阿里山乌龙茶与云南小粒咖啡结合。此外,玫瑰拿铁、牛肝菌拿铁、宣威火腿特调等,都是在地化融合的创新尝试。

  咖啡嘉年华是城市向青年发出的热烈请柬

  江都第二次参加昆明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它所营造的氛围非常吸引我。”他说。

  去年首届滇池东岸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凭借车主们的口耳相传,在社交媒体上实现现象级“出圈”。今年,嘉年华进一步将滇池东西两岸打造成一个广阔的公共会客厅——东岸围绕“与世界、与艺术、与土地、与生活”,塑造“昆明艺文高地”,让游客体验非遗与潮流碰撞的艺术氛围;西岸则以“与未来”为主题,推出热气球、电音派对等先锋活动,构建年轻化消费场域。

  昆明文旅集团员工罗雪丹介绍,今年,咖啡车招募信息发布仅20分钟,昆明文旅集团员工的电话便响个不停。全球招募的咖啡车数量是去年的3倍以上,车主们从泰国、印尼、越南、新加坡等国,以及广东、四川、浙江、上海等地远道而来,共赴这场以“与全球共萃、与万物共生”为题的咖啡盛会。

  当百辆咖啡车陆续驶入,在滇池东西两岸铺陈开来的那天,罗雪丹和同事激动地欢呼:“欢迎回家!”

  这份“家”的温暖,浸润于细节之中。

  昆明滇池绿道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南方电网等部门对草海沿线电力系统进行升级,设置了20余个固定供电点,保障了咖啡车和活动的使用。嘉年华落幕当天,滇池度假区党工委、管委会、昆明文旅集团、昆明市西山区委等相关负责人,共同为上百位咖啡车主送上鲜花、礼品、感谢信以及西山龙门景区门票,感谢他们的参与,并认真听取意见。

  根据咖啡车主的建议,目前,主办方计划在滇池草海片区打造“滇岸咖啡走廊”,将短期节庆活动延伸为长期的产业布局和城市风景。

  同样的温暖也在曲靖弥漫。咖啡嘉年华期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咖啡师竞赛在重机印象创意园登场,除了专业咖啡师,咖啡爱好者现场报名直接上,没有门槛、不限经验,让大家发现了身边藏着的“民间冲煮大神”。

  “我们的商家,我们宠”,10月6日中秋节早晨,主办方带着热气腾腾的非遗蒸饵丝、水果、月饼,给咖啡车车主们送上了“曲靖味道”的早餐,让那些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离家千里的车主们,在曲靖过一个不一样的中秋。“我们被‘投喂’的,不只是早餐,还有被这座城市认真对待的温暖。”从重庆来的车主叨叨说。

  “咖啡就像一个‘连接器’,它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交节点。”江都说,咖啡与工业、农业、文学、艺术、音乐等元素“混搭”,能创造出无数的产品和体验。在与众多同样追求自由、热爱咖啡的同行交流中,他们会获得强烈的社群归属感,消除“在路上”的孤独感。

  10余年来在普洱培育肯尼亚SL28咖啡豆的刘敬波,也将他的优质产品带到现场。他表示,云南虽是中国最大的咖啡产区,但过去多作为原料豆低价出口。咖啡嘉年华为“云咖”提供了高效的品牌展示窗口,让消费者品尝到高品质云南精品咖啡,逐步扭转“廉价原料”的刻板印象,赋能本土咖啡产业升级。

  从广东来的车主狮子(网名)也认为,“支持咖啡车就是支持整个咖啡产业”。“嘉年华的舞台是平等的。”他说,昆明9天的嘉年华里,客流达280余万人次,曲靖8天的客流量80多万人次,为车主提供了难得的曝光和发展机会。一个青年咖啡师在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上积累1000个粉丝可能需要一年,但在咖啡节上,他能让成千上万人品尝到他的产品。这种巨大的流量曝光,极大地缩短了品牌的成长周期,是城市送给青年创业者最珍贵的礼物。

  “无论是国际品牌、本土庄园主,还是只有一个后备箱的个体青年,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狮子说,咖啡车不再被视为“流动摊贩”,这种对“微光”的珍视和包容,体现了城市对多元创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尊重。

  “青年选择一座城市,是因为认同它的气质。咖啡嘉年华是城市向青年发出的一张热烈的请柬。”狮子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