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麦怎么种?农业专家来支招!
大河网讯 当前,我省秋收已基本结束,将陆续进入小麦播种期。但由于9月份以来,我省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1倍,受此影响,小麦播种期较往年有所推迟。
晚播小麦该如何科学种植?怎样实现抗湿晚播、保障播种质量?10月20日,河南政府网邀请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李向东,详细解读小麦抗湿晚播高质量播种技术。
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李向东
【现状】麦播遇阴雨,底墒储备利大于弊
据农情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省76%的测站土壤偏湿,43%的测站土壤水分已达过饱和状态。李向东分析说,持续阴雨导致田间土壤湿黏,不仅让农机下地作业困难,还延缓了秋作物收获进度,导致无法及时腾茬;同时,田间湿度过大也不利于整地,给小麦适期、适墒高质量播种带来较大阻碍。
不过,持续阴雨也并非全是弊端,李向东说,持续降雨充分补足了土壤底墒,有利于小麦出全苗和春季早发快长。同时,对照“麦收隔年墒”的农谚,充足的底墒恰好为来年小麦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因此,今年小麦播种需结合天气条件,变不利为有利,切实把好应变播种质量关,为明年小麦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10月8日,夏邑县会亭镇郭楼村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作业。 王高超 摄
【专家支招】晚播不减产,“四组关键技术”需把握
晚播小麦该如何科学种植?李向东提出,麦播整体需以土壤墒情为核心参考和主线,结合墒情确定播期与播种深度,依据播期确定播量,重点落实“三不、三好、三适、一精准”技术要点。
“‘三不’是防止耕层破坏、保障出苗质量的关键,要做到‘不早进地粉碎秸秆、不过湿整地、不深播和播后镇压’。”李向东说,提前进地粉碎秸秆会影响土壤散墒,同时造成土壤碾压,破坏耕层结构,不利于高质量整地;土壤湿度过高时不能盲目整地,防止耕层被碾压板结,阻碍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今年土壤墒情充足,过深播种或播后过度镇压会影响小麦出苗和壮苗,需严格规避。
针对晚播小麦生长短板,李向东指出“三好”是补弱培优的核心,要聚焦做好“品种、拌种、施肥”三个核心环节,为晚播小麦生长筑牢根基。
首先要“选好种”,随播种期推迟,优先选择半冬性偏春性(早熟)或弱春性品种,适配晚播后的生长周期,保障后期正常成熟;其次是要“拌好种”,采用高效杀菌剂、杀虫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拌种,既能防控苗期病虫害,又能促进种子早萌发、培育壮苗;最后是要“施好肥”,由于持续降雨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加上小麦晚播,需增加底施氮肥和磷肥量,促进秸秆腐解的同时为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生长提供充足养分,弥补播期推迟的影响。
新麦45示范田专家测产验收。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供图
结合今年墒情特殊情况,李向东建议通过“三适”灵活调整操作标准,确保播种环节科学合理。
“适墒进地”,待土壤含水量降至80%以下时再开展整地作业,避免土壤过湿导致操作困难或耕层受损;“适当加量”,播期每推迟2~3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株(1斤左右),但每亩基本苗不宜超过40万株(40斤),防止密度过大引发后期倒伏;“适深浅播”,由于今年墒情充足,播种深度需比常规情况浅1~2厘米,以3~4厘米为宜,避免过深导致出苗缓慢或苗势弱。
李向东说,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北斗导航辅助播种技术,通过“一精准”提升播种质量。借助导航系统可以提高播种精准度,确保播量均匀、深浅一致,做到不漏播、不重播,培育齐苗、匀苗,为后期田间管理和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晚播不等于低产,关键在于把好播种质量关。”李向东说,即便播期推迟,只要掌握好抗湿晚播高质量播种技术要点并严格落实,同时做好促弱转壮田间应变调控管理,也能为来年小麦丰收筑牢根基,实现晚播小麦的高产目标。(张家祺)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