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老人9年病痛缠身!河南“先诊疗后付费”,让老人看病更舒心
大河网讯 9月29日清晨,在息县中心医院,84岁的退休语文教师王老爷子右手捧着两面鲜红锦旗,左手紧紧牵着81岁的老伴,缓步走向医护办公室。
此刻,老太太的右膝已褪去 “馒头般” 的肿胀,王老爷子的右臂也能自然摆动——这个曾被他称作 “被无形铁钳箍住” 的臂膀终于恢复了灵活。锦旗上,一面写着“热情服务周到,不愧天使之称”,另一面写着“名医巧施神针,顽疾日趋驱除”。锦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映着老两口眼角的笑意,也定格下一段政策护航、医者仁心的暖心故事。
九年病痛磨希望 求医之路多坎坷
“以前疼得连给老伴夹菜都费劲,家里的药盒堆得比书架还高。” 提及过往,王老爷子的声音里仍藏着苦涩。
九年前,他的右肩出现隐痛,起初以为是年岁增长的劳累所致,未料疼痛如老树盘根般日渐加剧,最终发展到抬臂、穿衣都困难重重。而81岁的老伴则被右膝关节疼痛折磨多年,每走一步都 “像脚下卡着石子”,连日常散步都成了奢望。
九年里,老两口辗转多家医疗机构,止痛药换了一茬又一茬,病情却在反复中加重,渐渐磨灭了他们康复的希望。
转机出现在9月8日。当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走进息县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时,王老爷子踉跄的步态、老太太肿得发亮的膝盖,让接诊的主管医生房健力立刻绷紧了神经。住院第二天,王老爷子的肩痛便有了明显缓解——原本僵硬如石的右臂终于能轻微抬至胸前。
政策落地解难题 医院服务暖人心
“高龄老人就医,除了身体的病痛,还有‘看病贵、怕麻烦’的顾虑。” 房健力事后回忆道。
王老爷子在治疗步入正轨时,却攥着口袋里皱巴巴的零钱,在走廊里犹豫许久后找到房健力:“医生,我带的现金不够,想回家取点,治疗先停一天吧。”
房健力急忙拉住他的袖口:“老爷子,您这病刚见好,来回奔波容易反复,老两口路上也不安全!咱们医院有‘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不用先交钱,治病要紧!”
2025年9月3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工作的通知》,不仅明确要求 “全面提高老年友善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更同步发布《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工作指引(试行)》,从预约挂号、环境设施、导诊服务、多学科门诊、住院服务及居家医疗等方面提出工作指引。
这份意外的安心,让老两口眼眶发热。作为国家 “优化老年人就医便利服务” 政策的具象化实践,息县中心医院推行的模式正是河南省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的生动缩影。根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需聚焦老年人就医痛点,通过简化流程、优化服务传递医疗温度。
在政策感召下,王老爷子当即给老伴也办理了住院手续。9月9日,老太太正式入院,一场 “夫妻并肩康复” 的战役就此打响。“技术可以治病,信任才能治心。”房健力说的话,道破了政策与诊疗的深层关联。
多学科会诊定方案 精准治疗见成效
考虑到两位老人均年过八旬,且大概率伴有基础疾病,医院第一时间启动 “老年医学科 + 疼痛科” 多学科会诊(MDT)模式。这种针对老年复杂病症的诊疗方式,正是国家 “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医疗服务” 要求的核心体现。
“高龄患者治疗绝不能‘一刀切’,既要缓解疼痛,更要守护脆弱的身体机能。” 作为老年医学科病房负责人,房健力深谙此道。
诊疗方案很快精准落地。疼痛科医务人员先为老太太抽出20毫升血性积液,再实施关节腔药物灌注治疗。当天下午,老太太就能扶着床沿慢慢踱步,脸上露出久违的轻松。
针对王老爷子的肩痛,医疗团队采用 “神经阻滞+小针刀” 组合方案,用药时特意减少剂量以规避副作用,同时安排理疗仪器每日定时放松肩部肌肉。这种阶梯式治疗策略,既保证了疗效,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风险。
三天后的场景让老两口喜出望外:王老爷子不仅能自己端碗吃饭,还能轻轻为老伴梳理额前碎发。“以前总觉得老了就该受这份罪,从没指望还能像年轻时一样灵活。” 摆着活动自如的右臂,王老爷子像个孩子般逢人便夸,“国家的好政策给了我们希望,房医生把这份希望落到了实处。”
9月29日出院当天,老两口将特意定制的锦旗递到了医护人员手中。在结算窗口,王老爷子盯着单据上的数字格外动容—— 在 “先诊疗后付费” 与医保报销的双重保障下,自费仅需989 元。“这‘先诊疗’的承诺,不仅仅是便利,更是‘救命的信任’,是国家给老年人的‘定心丸’!” 他握着房健力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这场持续九年的病痛逐渐康复,不仅是老人的幸运,更是国家老年健康政策在基层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随着政策的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将在家门口享受到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杨露露)
编辑:陈静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