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河南——决胜“十四五”丨课程表里的高质量教育

□本报记者 樊雪婧
10月22日9时30分,河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实训室里,穿着蓝色实训服的学生穿梭其间。课上,他们要自行设计直流稳压充电器,用工具和材料把课本上的方块图变成能摸能测的实物。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刘金耀对这门课期待已久。“一开始排除故障时还手忙脚乱,现在已经很熟练。当充电指示灯亮起时,我觉得所学内容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图形文字,而是可用于实际的真本领。”他说。
打开刘金耀的课程表,除了电子电工实习、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等实习实践课外,还有智能制造概论、智能检测技术等课程,处处显露着“智能”底色。
小小课程表,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施工图”,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也折射出教育改革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轨迹。
“课程表一直在变化,追着产业升级跑、追着社会需求跑。”河南工业大学课程中心主任李国平说,“十四五”以来,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让教育教学、专业实训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学生在实战中练就硬功夫。
实训课怎么上?“聚焦岗位能力匹配,针对粮食产后、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优势专业,联合中粮集团、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组建‘产业需求研判委员会’,梳理出岗位能力模型。”李国平介绍,如今,学校每个专业都开设了2门以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比超25%,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走进实验室,机械工程专业2023级研究生陈猛浩正在修正“粮宝二号”机器人的实验数据。在校期间,他加入了吴兰教授领衔的智能无人系统及装备团队,能接触粮食科技发展领域的最前沿成果。
越来越多的产业真实项目走进课堂,也走进毕业设计。学校超半数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企业定制课题与科研课题,让校园与职场无缝衔接。
翻开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通识》成为全校学生必修课。而在选修课平台中,《AI思维启发:智能应用与技术原理》等人工智能课程更是在选课系统开放之初便被“秒光”。
这仅是学校“AI+教育”改革的缩影。“十四五”期间,该校出台《本科教育教学数智化发展实施方案》《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等,通过AI全域赋能,建设智慧教学新生态。
“不只是开几门AI课,而是让AI融入专业教学的每个环节。”李国平说,目前学校建成“AI+粮食”“AI+材料”等特色交叉课程群,开发智慧助教、虚拟仿真等应用场景,学生自主学习时长提升了35%。
“可抢手了!物联网、机器视觉智能感知等前沿课程都会教。”2024级学生王晓涵这学期报名了智能物联网应用技术微专业,每周多了好几节实操课。
像这样的微专业,学校开设了12个,68门核心课程涵盖了新兴技术、绿色经济等多个领域,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微专业就像‘技能加速器’,强调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掌握一项市场急需的专项能力。”李国平介绍,不少毕业生凭借微专业技能,入职后便参与企业重大项目,大大缩短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
未来,随着国家所需、产业所盼、学生所向、改革所趋结合得更加紧密,这张课程表还将不断更新,书写河南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