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到河南,歌剧《木卡姆恋歌》凭何“圈粉”?答案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10月24日,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全国巡演郑州站首场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举行,对这场来自3000多公里外的演出,郑州观众给予了极大热情与关注,在彩排时段就有观众到剧场了解演出信息和时间。演出当晚,近千名观众更是在木卡姆的欢歌乐舞与深情讲述中领略了新疆舞台剧的新高度。
这场讲述70多年前人民音乐家万桐书抢救保护木卡姆艺术传奇故事的歌剧,究竟凭何抓住了观众?

歌剧舞台中的万桐书(左三)与吐尔迪·阿洪(左二)在录制十二木卡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你走了,花儿从此不再开放,高山上也没有泉水流淌……”剧中,木卡姆的唱词让观众感受到它诗一般的语言美感,足见它经过400多年的传承演化,在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了深厚的内涵,以丰富的音乐语言反映着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传承到今天的木卡姆艺术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因规模最庞大、结构最完整而最具代表性。
“她像出巢的小燕子,眉宇间闪烁着灿烂光华”“我会把爱的憧憬和希望,奉献在客人面前”“你说我随心所欲翱翔蓝天,那完全是我自己的意愿”……郑州某旅游公司工作人员余恬恬在观剧时,记录下好多句唱词,“我看过一个纪录短片《乐魂》,其中万桐书的遗孀连晓梅说木卡姆很美,但我不知道她说的美是怎样的,这下非常明白了——曲调悠扬而清新、唱词内容丰富有意境。”

6岁的鲁提法·牙库甫江在“热闹的巴扎”上起舞。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6岁的鲁提法·亚库普江是全剧中最小的演员,舞台上“热闹的巴扎”里他是最亮眼的角色,展臂、踏步跳起麦西热甫,风采丝毫不输成年演员。“上阵父子兵”,鲁提法的爸爸牙库甫江·塔依尔是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的演员,从排练到演出,半年多的时间,在爸爸一路的鼓励和陪伴下,他把这个戏份不多的角色演得越来越好。
“整台剧里万桐书的唱段,他自己悄悄听,跟着学,都能唱下来了。”牙库甫江·塔依尔说起儿子的表现,很欣慰。
“从巴扎的欢闹场景,我感觉到木卡姆艺术在新疆是被很多百姓喜爱的表演形式,男女老少,都能来一场精彩的表演。”观众吴幸梅说,“那个小演员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跳舞时的动作顺畅有力、生动有趣,抖音、视频号里那些能歌善舞的新疆萌娃真的走到我们面前来了。”
很多观众认为这台歌剧在对木卡姆艺术中不同类型的创作编排方面很用心,用歌曲、舞蹈、服饰突出了各自的鲜明特色,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懂、欣赏得来”。
“我来看剧之前,稍微做了一下木卡姆艺术的攻略,所以看得挺明白。剧中的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从歌唱、乐队伴奏到舞蹈,都有很强的辨识度,十二木卡姆庄重深沉,哈密木卡姆偏奔放热情,刀郎木卡姆重刚劲的自然之力。三种类型一气呵成看下来,太过瘾了。”民间文艺研究者孙化霖说,这台剧是观众知晓和了解木卡姆艺术的一部重要作品。
织染着巴旦木花图案的裙摆,绣着各色牡丹的衣襟,印着艾德莱斯绸纹样的花帽……剧中让人眼花缭乱的精致服饰,被观众们津津乐道。

哈密木卡姆中的婚礼舞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这台剧目的服装是全新设计的,重视多元文化的融合,比如哈密木卡姆表演中新娘的服装,就选择了直肩、直襟、长袖、紧腰的短褂,配材质细软的大摆长裙,最突出的设计就是领口、衣襟、袖口处使用了在哈密一带非常流行的刺绣,让整体服装看起来亮眼、喜庆,也让演员的舞姿更加动人。”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服装设计阿迪拉·衣马木说。
本剧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指导,新疆艺术剧院支持创作,是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项目、自治区文艺扶持激励资金项目。
编辑:张龙(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