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平顶山篇丨刷新煤城标签 这座城有多努力

白龟湖畔绿意盎然。平顶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张海涛
传播学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大量超载信息时,人们会用标签化捷径来认识事物。
认识一个人如此,认识一座城亦如此。
平顶山市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属于“先矿后城”的典型资源型城市——“一五”时期,我国大规模开发平顶山煤田,此后才有平顶山城市的发展壮大。
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煤城、老工业基地,这些标签就与平顶山相伴而行。甚至郭德纲的相声里,也有在平顶山和大同之间倒腾煤炭的段子,可见平顶山的标签之牢、印象之深。
先入为主、挥之不去的固有印象,只有深入了解才会改变。近年来,平顶山正在加速转型,“煤城”标签已完全不能概括这个城市的特质。
尤其“十四五”期间,平顶山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两城”建设(大力推动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为牵引,激发城市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空间,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步伐,推动“中原煤仓”向“创新之城”“材料之都”跨越。
——打造科创高地,激发新动能。
平顶山城西,白龟湖之畔,涌动着创新活力。
资源型城市,成于资源,也受困于资源。资源依赖往往会变为资源陷阱,抑制了科技、人才等内生发展动力。
“十四五”期间,平顶山坚决打破路径依赖,坚定走好创新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汇聚一流创新要素,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平顶山规划了白龟湖科创新城,这里汇集创新型企业、平台、人才、项目,成为平顶山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区,推动平顶山加速向新而行。
“十四五”期间,一系列创新成果正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固态电解质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机光伏材料等取得重大突破,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尧山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挂牌运行,创新型企业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突破己二腈、对位芳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2024年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13项。
——告别一煤独大,育出新产业。
“十四五”期间,该市进一步推动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三化一体”协同发展,全力建设中国尼龙城,使一块煤变为多种尼龙化工产品,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聚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十四五”收官之际,一组数字展示着平顶山尼龙产业的发展成就:汇聚企业项目200余个,2024年产能突破300万吨,尼龙66盐、尼龙66切片产能居亚洲榜首。
一块煤变为一根丝,折射着平顶山产业深度调整大局。尼龙产业之外,平顶山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等7大产业集群,以及12条重点产业链正在全面发力。
尼龙新材料、新型电力装备和高纯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河南电子半导体产业园高纯碳化硅粉体项目产能全国第一,8英寸碳化硅单晶填补省内空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项工作分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加速文旅融合,彰显新魅力。
白龟湖畔·草坪音乐会歌声飞扬,汝瓷集的精美瓷器熠熠生辉,东坡美食季佳肴与文化齐飞……今年,一场“夏日经济”的新探索,又一次刷新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固有印象。
平顶山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推出多种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培育文旅新IP,激发消费活力。尤其精准聚焦青年群体,以创新场景增强吸引力,实现老工业基地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同时,依托“三苏、汝瓷、说唱”三张独特文化名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体验,彰显城市独特魅力。2024年,平顶山第三产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22.57%。
今天的平顶山,走进工厂车间探寻发展活力,徜徉街头巷尾感受烟火气息,你会发现老工业基地转型足音铿锵,这座城市呈现出多元新貌,简单为它寻找一个标签,已非易事。
一个又一个“五年”,昔日煤城已站在全新发展起点上。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即将挥手作别“十四五”之时,平顶山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努力描绘更加壮丽的“十五五”画卷。
编辑:祝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