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掐尖选品种 ——“晚播小麦逆袭手册”系列报道①

2025-11-03大河网-河南日报

  11月1日,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镇扇车李村农民在田间使用机械播种小麦。 李俊生 摄

  ■核心提示

  受前期连阴雨天气影响,今年我省麦播普遍比往年晚。为切实种足种好小麦,本报推出“晚播小麦逆袭手册”系列报道,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探访“四补一促”抗湿晚播技术,助力小麦高质量播种,夯实明年粮食丰产丰收基础。

  □本报记者 刘一洁

  “刘站长,您快来看看,我这地今年到底该选啥种子?”10月30日,卫辉市李源屯镇东湾村的农田里,刚翻整过的土地散发着湿润的气息,种植大户耿清良蹲在田埂边,手指拨弄着土壤,眉头微蹙。他面前的田地,因9月以来的持续降雨,今年小麦要比往年晚播十来天,“等散墒再播种,气温就更低了。冬前积温不够,麦苗长不壮,影响了来年收成可咋整?”

  耿清良的担忧,是今年河南多地农户的共同心事。9月份以来,持续阴雨天气导致全省多地土壤墒情饱和,小麦播种普遍推迟,“以种补晚”成为保障来年粮食丰收的关键。

  正在田间指导的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服务总站站长刘广亮,弯腰抓起一把土壤捻了捻,土粒松散滑落。“老耿,你这沙壤土透气性好,再晒上三四天就能播种了,不用过分担心。”他指着田块宽慰道,“怕减产,晚播咱就掐尖选适配品种,早熟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稳产高产品种都可以,它们生育期相对较短,产量和品质都有保障。”

  据了解,我省生产推广的小麦品种90%以上为半冬性品种,且多数介于半冬性与弱春性之间,不需要大规模换种。“只要根据地块墒情、播期早晚对号入座,就走稳了这关键的第一步。像你这地块,选对品种再配合科学管理,来年的收成不成问题。”刘广亮说。

  一番细致讲解让耿清良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之前听经销商推荐了好几个品种,心里还是没底……现在刘站长到地里手把手指导,我这心里踏实多了!”

  “选对品种只是第一步。”刘广亮叮嘱道,“今年土壤湿度大,增加了根茎病害侵染发生概率,也有利于麦田杂草生长。所以,一定要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决不能白籽下地。”

  在后河镇赵庄村,农资店里一派忙碌景象,农户们排队等候拌种。“这些天来拌种的农户就没断过!”农资店老板段培红一边操作机器一边说,“大家都知道拌种很关键,跟着农技指导做,心里才有谱。”

  田埂上,农户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远处的拖拉机隆隆作响。“今年虽然播得晚,但技术跟得上。”刘广亮穿梭在田间,手机不断收到农户的咨询信息,“我们得把关键技术送到田间,交到农户手里。”

  10月中旬以来,卫辉市开展进村培训500余场次、覆盖农户1.4万余人次,印发技术意见2个、明白纸2.6万份、技术手册3000本,让“晚播不慌、技术来帮”的理念深入人心。

  卫辉的实践,正是全省工作的一个缩影。省农业农村厅早部署、快行动,印发《关于小麦抗湿晚播品种选择的指导意见》,从科学选种用种、优化品种区域布局、加强播种关键管理等多方面发力,加强晚播小麦选种用种指导。

  从田间地头的选种指导到农资店里的拌种备播,全省农户正以“以种补晚”的科学实践,为来年粮食丰收筑牢根基。

  豫小麦逆袭第一招:以种补晚

  选好品种是实现晚播小麦丰产高产的前提。

  晚播小麦的冬前生长期被压缩了,必须挑那些“快跑型”的品种:耐迟播、长得快,比如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品种。另外,今年麦田土壤湿度偏大,病虫害风险增加,包衣拌种这步可不能省。可以用杀菌剂、杀虫剂搭配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拌种,既能防病防虫,又能促苗壮根。白籽下地绝对不行。

  另外,遇事不决,不妨去当地农技站多跑跑,听听专家的建议,照着做准没错。(本报记者刘一洁整理)

编辑:王友振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