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培养出来的孩子站在了故乡的舞台上演绎舞剧《牡丹亭》

王盛熙在舞剧《牡丹亭》中饰演柳梦梅

舞剧《牡丹亭》演出现场 制图/首席编辑 杨芳芳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黄亚芳/文 受访者/图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焕发新生。舞者王盛熙不仅是柳梦梅,更是将这段四百年传奇娓娓道来的诉说者……
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黎星、黄佳园联合执导的舞剧《牡丹亭》第二轮全国巡演第五站登陆郑州河南艺术中心。
演出间隙,河南籍00后演员王盛熙接受了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专访。能够在家乡舞台上演绎舞剧《牡丹亭》,王盛熙坦言意义非凡。
圆梦
情归故里 让爷爷奶奶看到自己的表演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对于王盛熙来说,回到家乡河南演出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四岁时,在爷爷奶奶的带领下,王盛熙在郑州开始了他的舞蹈之旅。王盛熙讲述,奶奶年轻时是唱戏的,当时已经考进了剧团,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迫退出了,但奶奶对艺术的热爱从未消失。“她其实没有看过太多的舞剧,但来看我表演时,一下就能看懂里面的情感和表达。”
在那个更多孩子选择流行舞种的年代,爷爷奶奶带着他走进了中国古典舞的世界,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爷爷奶奶的引导,我可能早已不再跳舞。”此次回乡演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爷爷奶奶看到自己的表演。他说:“我主要是想让爷爷奶奶看看,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今天站在了这样的舞台上。”
表演
演绎文弱书生的反叛精神
舞剧《牡丹亭》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改编。该剧聚焦杜丽娘、柳梦梅、春香、花神、陈最良、判官六个核心人物,使故事线索更加清晰。
对于柳梦梅这一角色,王盛熙有自己的理解:“从表象来看,柳梦梅是个文弱书生,但他的内核中有着儒雅、坚韧的部分,还有几分类似于狂气的特质,这不是目中无人的骄傲,而是敢于和封建礼教做斗争的反叛精神。”
王盛熙透露:“导演在表达时用了一种当代的方式,不会太局限于中国古典舞科班的标准化动作。”这种当代化表达,让柳梦梅的反叛精神通过层层递进的剧情和情感累积,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来。
舞台
设计独具匠心 双人舞展现肢体张力
舞剧《牡丹亭》的舞台设计独具匠心,特别设计的延伸台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也让表演面临着更大挑战。
7分钟的双人舞以缠绵的肢体张力,将爱情萌发的悸动层层递进。“那一片小台子是舞剧《牡丹亭》演员公认的、站在上面都会紧张的地方。”王盛熙坦言,在延伸台上,演员们考虑到不仅仅有动作的完整度,还有情感的传递,一点一滴的情绪都会被观众直接捕捉。
王盛熙与饰演杜丽娘的黄慧慧均为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生,曾多次合作。在排练《牡丹亭》初期,他们的默契却面临着挑战。他们必须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从学生到演员的急速转变。“那个时候我们很痛苦的,但只能硬着头皮一点点突破。”
追求
演好每个角色在最年轻时达到最好的状态
谈及舞者的成长,王盛熙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舞者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你既有阅历,然后身体又好使,认知也够,同时还能跳,这几点兼具的状态是最好的。像我这样的年轻演员,身体素质可以,但是阅历、认知不够。30岁之后,有了理解深度和塑造角色的能力,但身体没有像年轻时那么好用了。我们要在最年轻时,达到最好的状态,缩短这个时间差。”王盛熙说。
面对未来,王盛熙说道,“现在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很大的挑战。我必须得有积淀,才敢说自己想尝试什么样的角色。舞剧《牡丹亭》也好,新剧也好,我想把它们打得扎实一点,演得成熟一点。”
如今,王盛熙带着精心打磨的舞剧《牡丹亭》回到家乡,在曾经梦想起航的地方,用舞蹈完成了一次深情的回眸。
舞剧《牡丹亭》全国巡演仍在继续。对王盛熙而言,在家乡郑州的演出不仅是其舞蹈生涯的一次回望,更是迈向更广阔舞台的起点。
编辑:张龙(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