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高效能治理背后 看洛阳人大如何贡献力量

2025-11-06大河网-河南日报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推进“天下黄河洛阳美”主题活动,图为黄河洛阳段美景。

图①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学校餐食品质提升市县联动监督。

图②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调研。

图③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人大代表工作(联络)站,倾听群众反映问题,收集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本版图片均为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本报记者 陈学桦 本报通讯员 张艳艳 王亮

  从暗访监督、派驻流动工作站到会议询问、点题报告,从打好立法监督“组合拳”到上线“三位一体”民情民意快速反应平台……围绕全市中心大局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通过构建一套具有首创性、系统性、实效性的制度机制,持续破解民生难题、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大工作提质增效,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推进现代化洛阳建设贡献了人大力量。

  以“立法+监督”组合拳守护绿水青山

  “请问我市如何彻底解决中州渠黑臭水体问题?”

  “请问采取哪些措施消除解决养殖场臭气、粪污污染环境问题?”

  ……

  围绕农村饮用水安全、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养殖污染、饮用水水源地城乡生产生活污水处理、住宅小区动力泵房噪声扰民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了一场“辣味十足”的会议询问。

  “会议询问是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创新的一种监督方式,通过不预设问题、不提前沟通,在常委会会议上人大代表现场发问,部门负责人现场作答,与会人员现场测评,测评结果现场公布,让监督更有威慑力、更见实效。”截至目前,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已开展会议询问4次,询问31人,推动解决问题45个。

  这是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守护生态底色作为重要使命,构建“立法固根本、监督破难题”的生态保护工作体系,让绿水青山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水质怎么样?生态保护修复得如何?

  2023年4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在伊洛河流域暗访时发现水质异常。此后,坚持开展多轮“回头看”,紧盯污染源头排查与企业整改,直至河道复现碧水清波。同时,制定暗访监督办法,常态化深入一线开展暗访检查180余次,精准查找问题430余个,督促相关部门限期整改,走出了一条以暗访监督守护绿水青山的新路径。

  伊洛河是洛阳的“母亲河”。2024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伊洛河保护立法工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洛阳市伊洛河保护条例》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洛阳在运用法治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这棵千年银杏树的根系被水泥地‘困住’了,得赶紧‘松绑’!”去年盛夏,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三级人大联动开展《洛阳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执法检查,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对全市4093棵古树开展“全面体检”,成功救治复壮古树304棵。今年,组织执法检查“回头看”和护林监督专项行动,推动查处毁坏林木案件12起,涉及林地面积19.18亩。

  饮用水安全底线如何筑牢?黑臭水体、恶臭气体能否杜绝?

  今年以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紧盯饮用水安全、城乡污染治理等突出问题,在持续监督推动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饮用水安全、黑臭水体恶臭气体治理、黄河古都旅游公路沿线生态保护等5项制度决定,以系统性、全链条思维织密防护网络。

  “多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法治框架,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利器’。”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天下黄河洛阳美”——推动黄河保护法贯彻落实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展示、宣传黄河流域(洛阳段)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让黄河真正成为洛阳人民的“幸福河”。

  以“穿透式监督”增进民生福祉

  民之所盼,人之所向。

  监督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在暗访农村低保政策落实时,发现低保申请程序、信息公示等存在制度漏洞,对此,并未局限于个案整改,而是深入研究论证,找出相关政策文件存在的4个方面问题,提出6条针对性建议,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这场“制度体检”带来的变革卓有成效:全市纠正错保漏保150余例,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准确率达100%。嵩县白河镇火神庙村村民杨大爷感慨:“现在村委会主动上门帮办低保,困难家庭在家就能享受保障。”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关于查找地方制度漏洞推动制度优势高地建设的决定》,将“查漏洞、补短板”纳入常态化监督机制,实现监督从“救火式”整改向“防火式”预防的质变。

  教育是民生之基。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教育领域突出问题,先后制定出台基础教育阶段阳光招生公平入学监督、校园餐监督、促进托幼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决定,以人大之力护航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后,针对学校餐食“油炸食品、速成鸡肉过多,散装调料不规范”等问题,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成立7个执法检查组,联动县(区)人大开展专项检查,并对问题较多的单位开展会议询问,用心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健康”。

  噪声污染防治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如何给城市“降噪”,还宁静于市民?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噪声扰民监管的决定》《关于监督治理住宅小区动力泵房噪声扰民的决定》,创新划定“宁静时段”,明确生态环境、公安、住建等部门的监管职责,推动解决工业、施工、交通噪声问题5947个,有效缓解了群众的“噪声困扰”。家住洛龙区某小区的尤女士,在困扰多年的住宅小区动力泵房噪声问题得到解决后,满心激动地给市人大常委会写来了感谢信。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司法监督作为工作重点,在全国首创出台监督司法工作办法、关于司法监督的若干举措等,推动监督端口从“事后”前移至“事前、事中”。先后开展涉企案件评议、涉法涉诉案件评议和法院执行不到位、抗诉案件及检察院不起诉案件评议,共评议案件181件,推动解决问题50个。今年,还点单听取市法院内部监督工作情况报告,助力筑牢法院内部“防火墙”。

  “点单报告通过‘人大点题、部门答题’的方式,推动监督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避免监督流于形式。”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点单报告与审议制度,选定21项重点工作,并实施点单报告,有效增强了监督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三位一体”构建全天候履职体系

  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连接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发挥代表作用作为重点,通过丰富履职平台、创新履职机制,推动代表履职从“定期进站”向“全天候在线”转变,让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更紧密、问题解决更高效。

  “扫码反映的下水道堵塞问题,三天就解决了!”洛龙区定鼎门街道居民的惊喜,源自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推出的“有事请扫码”平台。这个覆盖全市190个乡镇(街道)的线上平台,构建起“群众扫码—代表接单—部门办理—人大督办”的闭环流程,实现接待群众“全天候”,反映问题“零距离”,让群众诉求“一键直达”。

  今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在民情民意快速反应机制上发力,创新设立“12345”热线代表“直通车”,全面推行人大代表“随手拍”,将1.2万名五级人大代表联系方式接入热线系统,实现代表反映问题来电“自动识别”、拍照“一键直达”、建议“快速办理”。提质升级“有事请扫码”平台,无缝对接“12345”热线工单系统,实现代表接待与便民热线“双轨并行”“24小时不打烊”,累计解决问题1045个,切实以办理高效率赢得群众真满意。

  立竿见影!今年以来,人大端口受理问题1176个,办结1091个,有效解决河道清淤、路面破损、扬尘污染等问题。

  “一部手机就是一个监督哨。当指尖的快门声与群众的心声同频共振,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正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让群众的急难愁盼不再久拖不决,让基层的民生小事都能落地有声,真正实现‘群众有呼声、代表有行动、政府有回应’。”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

  从生态保护的“组合拳”到民生改善的“精准策”,再到代表履职的“全天候”,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动力论和方法论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履职效能,助力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深化创新求效,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现代化洛阳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