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交响焕新颜丨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焦作篇

云台山景色。

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炳教女儿习练太极拳。 宋崇飞 摄

位于陶三文化艺术园内的焦作宴。

沁阳市怀府恐龙园。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本报记者 成安林 姬姣姣
太行南麓,云台山红石峡的丹霞地貌在晨光中“苏醒”,14亿年的地质年轮镌刻于赤壁丹崖,游客驻足拍摄,将美景定格。
清风岭上,陈家沟的老者带着中外学徒舒展拳脚,起势、拗步、云手间,太极神韵随晨风流转。
黄河岸边,嘉应观的讲解员向游客讲述治黄兴水的智慧,阳光为青砖灰瓦镀上金色,历史在光影间流淌。
从太行深处到黄河之滨,焦作正以“3+6”现代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为抓手,将山水之美、文化之韵、产业之力融为一体,着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城市,持续放大“太极故里·山水焦作”品牌影响力,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生态赋能,山水长卷入画来
“以前来云台山,大多是‘爬山看水拍张照’。现在可不一样,‘云系列’体验项目让人来了就不想走。”10月25日,来自郑州的游客李霞,对云台山的变化赞不绝口。
这背后,是焦作推动山水观光休闲产业链从单一景点观光向全域沉浸式体验的深刻变革。
焦作的山水家底丰厚:云台山红石峡鬼斧神工,神农山龙脊长城险峻雄奇,青天河碧波与丹霞相映成画。
然而,焦作并未满足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门票经济,而是以《焦作市旅游“串珠成链”专项行动方案》为引领,锚定“壮大核心景区、创新消费场景、推动业态融合”三大主攻方向,力求让山水资源释放更大效益。
“我们致力于打造全时全域全季的旅游体验,让游客不仅愿意来,更能留下来,还想再来。”云台山景区负责人介绍,从春季山花节、夏季戏水节,到秋季红叶节、冬季冰雪节,持续迭代的主题产品让景区活力常在。
季节流转间,焦作山水总能焕发新吸引力。
2025年红叶旅游推广季,青天河万亩红叶从山脚蔓延至山顶,“五彩斑斓期”“层林尽染期”“万叶飘丹期”接续,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神农山推出“红叶+古建”“红叶+云海”特色路线,在紫金顶设置红叶文创DIY体验区,让太行秋色成为可带走的记忆。
云台山“红叶漫山,骑遇金秋”线路串联爱情1号公路与千年古村落,星空露营区与休闲茶歇区的设置,让“人在画中游”成为常态。
乡村是山水资源的延伸,更是文旅融合走向深入的广阔天地。
博爱县磨头镇西张赶村,这个曾经“守着竹林卖竹笋”的小村庄,如今凭借“文旅+竹林”的创意转型,发展起竹泉游览、竹林攀岩等特色项目,实现资源增值。
修武县岸上小镇依托云台山每年超700万人次的客流,建成了集非遗展示、精品民宿、地道美食于一体的休闲街区,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就业增收。
“山水+”的融合思维,持续放大资源价值。
“山水+度假”催生了高山露营、峡谷蹦极、山地自行车等户外产品;“山水+研学”则开发出地质遗迹探秘、太行植物科考、王维诗词意境体验等富有文化内涵的课程。
如今,从北部沿太行山自然山水景观带,到中部沿天河、大沙河的城市休闲景观带,焦作境内散落的山水“珍珠”,被精心串联成一条条熠熠生辉的“项链”。
文化铸魂,古今交响谱新章
“起势须沉肩坠肘,推手要含胸拔背……”10月26日,在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祖祠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天才正为来自马来西亚的研学团成员悉心指导,一招一式,展现着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谐韵味。
发源于此的太极拳已传播至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数亿人,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如今,焦作正让这块文化瑰宝在文旅融合中释放更大能量。
“太极+”产业生态的构建是关键突破。陈家沟不仅有太极拳祖祠、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更打造了“养生太极”之旅,推出“太极+康养”“太极+研学”“太极+文创”等多元业态。大型夜游项目“今夜·东沟”通过光影技术再现太极起源故事,让游客在夜色中感悟阴阳相生的哲学智慧。
太极文化的传播是焦作文旅赋能的一个缩影。
焦作聚焦山水文化、黄河文化、名人文化、工业文化等“七大文化标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焦作市博物馆主动“破圈”,研发的太极元素冰箱贴、四神纹纪念币等文创产品屡成爆款,销售额持续增长。
沁阳市丹河峡谷巧妙地将黄河文化底蕴与时尚的露营体验相结合,中站区龙翔街道周窑村则让古朴村落风貌与舒适的温泉民宿碰撞出新的火花。
工业遗产的“涅槃重生”,尤为生动地书写着文化赋能城市转型的篇章。
在西大井1919历史文化街区,昔日的旧厂房变成充满设计感的文创空间,斑驳的机床旁飘着现磨咖啡的醇香。
陶三文化艺术园内,非遗工坊、主题餐饮与文化展演让老陶瓷厂焕新成为一座巨大的文化艺术综合体,游客在怀旧氛围中感受“工业乡愁”的独特魅力。
节会与赛事,成为文化传播与引流的重要平台。
焦作坚持市场化、国际化、精品化导向,持续强化“一赛一节”品牌影响力。“一带一路”中国太极文化世界行活动走进十余个国家,让太极文化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此外,“跟着短剧游焦作”“跟着美食游焦作”“跟着赛事游焦作”等创新营销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影视引流—实地体验—消费留客”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文化的生命力,更在于日常的浸润与滋养。
恩州驿古街常态化引入地方杂技、传统舞蹈、相声曲艺等表演,主题展演精彩不断;万达广场等商业体内的文旅小剧场,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轮番上演,人气渐旺。从专业文化场馆到城市商业空间,焦作努力让高品质文化体验无处不在,形成文化润城、文化润景的生动局面。
全域融合,绘就文旅新画卷
“以前去云台山,只是路过焦作市区,从不停留;现在会先到平东里文创园逛逛,再去恩州驿古街品尝特色小吃,最后到云台山的特色民宿住下,整个行程丰富又惬意。”游客薛辉的行程变化,反映了焦作推动文旅从“单点突进”向“全域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
焦作正着力打破景区间的壁垒,推动城乡全域旅游协同发展,让文旅产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众。
焦作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文旅强市”目标,《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焦作市构建起“一核引领、两极支撑、三带协同”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今年印发的《焦作市现代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明确了“3+6”现代文旅产业链群的发展路径:做大做强山水观光、太极拳文化、乡村旅游3条优势产业链,培育壮大康养旅居、数字文旅、文商体旅、文博旅游、工业文旅、农业文旅6条潜力产业链。
项目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全市文旅文创项目建设全面提速,焦作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被列入十大民生项目,怀府恐龙园“水上世界”、陈家沟“今夜·东沟”沉浸式夜游项目投入运营,陶瓷工业文化创意园项目二期、太极·蜜雪文旅融合示范区、博爱记忆·文化创意园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组建焦作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在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品牌营销等方面持续赋能,推动优势文旅企业向集团化、专业化发展,力争实现全产业链运营。
焦作还致力于完善全要素、全链条的旅游服务体系,积极利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精心打造“热情焦作·好客怀川”服务品牌。
全域协同的发展思路,使得城乡文旅融合的画卷层次分明、精彩纷呈。
在乡村,“云台山宿集”“猫岔山的礼物”等特色品牌声名鹊起。温县主打太极文化体验、博爱县深耕竹主题休闲、武陟县拓展黄河研学、修武县聚力民宿集群建设,初步形成“一县一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有效构筑了覆盖周边城市的2小时近郊休闲旅游圈。
在城区,南水北调文旅小镇与恩州驿文旅街区、天河公园城市阳台等项目联动发展,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城市消费集聚带,消费场景持续迭代升级,城市活力显著增强。
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焦作敏锐地抓住“文旅+”和“+文旅”的融合趋势,推动旅游与工业、康养、体育、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共生的文旅产业生态,彻底摆脱对“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
太行如黛,黄河似带,太极生韵,怀川流芳。
焦作的文旅融合实践,是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一场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以旅游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深刻变革。
“十四五”以来,焦作文旅成果丰硕: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19家,总数达46个;打造“北方民宿之都”,等级民宿数量居全省第三,云上院子等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
这座城市推动旅游从“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卖生活方式”转变,实现从景区景点向全域延伸、从观光游览向综合服务的全面升级。
山水有温度,文化有活力,产业有后劲,焦作的文旅融合故事正在续写新华章,向着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的目标不断迈进。
编辑:申久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