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解码合肥:于山水间,寻找“科文交融”的未来答案

2025-11-17大河网

大河网讯 初冬的合肥,巢湖“小洱海”波光潋滟。11月13日至14日,来自中部六省的媒体记者齐聚于此,在“科创新潮 山水有约”探访之旅中探寻这座科创名城如何于山水之间思考并创造未来。

“科里科气”,向未来要新动能

“有了这个帮手,终于不用担心方言混杂的会议不好记录了!”当AI流畅识别并转换湖北方言时,央广网湖北频道记者左洋不禁惊叹道。

记者团一行在讯飞小镇采访。(刘玉才 摄)

在讯飞小镇,记者们看到,智能语音技术已让机器不仅能听懂人话,更能实现多方言、多语种的实时同传与转写。

在本源量子的车间内,名为“本源悟空”的量子计算机引起了众人的浓厚兴趣。这是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悟空”之名取自神话人物孙悟空,寓意“72变”——这不仅对应其72位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更象征着其应对复杂任务时灵活多变的核心能力。

眼前明明“空空如也”,为何还能操控设备?在东超科技,一场精密的“光线导演”正在上演,其“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打破传统屏幕限制,让信息在空气中自由呈现。

记者体验东超科技“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刘玉才 摄)

从非接触式自助机、车载精灵,到手术室内的显示设备,这项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医疗、驾驶、家居等场景。“人机交互的未来充满了想象!”黄河新闻网记者牛牧瑶在体验后感慨道。

从“夸父逐日”的远古神话,到今日探索太阳的能量奥秘,中华民族对清洁能源的追求一脉相承。核聚变,被视为开启“能源自由”之门的钥匙。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大科学装置。(刘玉才 摄)

在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装置(CRAFT) 正承载着这一梦想,而且它被赋予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夸父”。正如太阳的光热源于内部核聚变,CRAFT的使命正是要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注入不竭动力。

“夸父逐日”与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遥相呼应。(刘玉才 摄)

一系列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企业与平台,清晰勾勒出合肥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硬核实力。

“文里文气”,从历史承厚底蕴

如果说硬核科技是合肥砥砺前行的“筋骨”,那么,滋养这座城市的山水与文脉则是它温润人心的“灵魂”。

航拍巢湖。图源:@巢湖市融媒体中心

水域八百平方公里的巢湖,烟波浩渺,水光接天。被誉为合肥“小洱海”的这片碧水,为科创之城披上了一层诗意而闲适的面纱。

近年来,随着巢湖水质不断提升,沿湖生态观光成为游客“新宠”。据悉,今年1月至5月,沿湖茶社接待游客约2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700万元。“在巢湖边感受到了合肥的浪漫和烟火气,动能澎湃,活力满满。”央广网山西频道记者尹琳岑感叹道。

巢湖“小洱海”的茶社。(央广网记者 刘浩 摄)

正如合肥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所说,这种“在山水间办公,在诗意中创新”的城市格调,正是合肥吸引并留住全球高端人才的独特魅力。

说到人才,便不能不提巢湖之滨的安徽名人馆——国内规模最大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馆内重点展出的95组121位安徽历史名人,从老子、华佗,到包拯、朱元璋,从李鸿章到陈独秀……共同勾勒出安徽人杰地灵、文脉绵长的灿烂图景。

“上星期刚在开封包公祠见到包公塑像,没想到来了合肥又‘相遇’。”来自央广网河南频道的记者夏莎在馆内包公像前驻足瞻仰。

河南与安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从春秋时期老庄的哲思对话,到三国时期曹操麾下豫皖子弟的共同征战,再到明清晋豫皖商帮的贸易往来,两地交流源远流长。

记者团一行在安徽名人馆走访。(央广网记者 刘浩 摄)

你见过一座“不是山的山”吗?记者团所至的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便是这样一座寓意“勇攀高峰”的“产业之山”。

在这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的新质生产力蓬勃涌动——从“复活”文物的“文化硬科技”,到重塑场景的科技展馆,这座自2025年3月揭牌便瞄准千亿级目标的产业园,正成为合肥“科文融合”的又一热土。

记者团一行。(刘玉才 摄)

采访手记

离别的车行驶在环巢湖大道上,窗外是千年不变的湖光山色,车内热议的仍是那个追逐“人造太阳”的梦想、那台名为“悟空”的量子计算机、那片“无中生有”的空中影像。

合肥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让关乎未来的一切宏大叙事,最终沉淀于山水清韵之中,温润而坚实。这番“科文交融”的生动实践,不仅属于合肥,也为中部地区的协同奋进奏响了一曲充满信心的序章。(谭敏)

编辑:陈静  审核 :郭同欢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