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吗?如今成了乡村的“黄金屋”
大河网讯(记者 魏蔚)一幢幢“沉睡”的老屋正被悄然唤醒。
随着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那些曾经承载乡愁的旧宅,正通过创意与资本的注入,蜕变为精品民宿、文化空间和创意工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今年6月发布的《河南省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办法》提出,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允许村民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鼓励各地创新闲置住宅利用模式。
立足市情,作为农业大市和农业人口大市,南阳如何将“沉睡”老屋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黄金屋”?今年,南阳市政协通过深入调研与专题协商,组织政协委员和相关市直部门,为盘活农村闲置住宅、激发乡村活力与农民增收探寻可行路径。
农村闲置住宅相关的老人面临着养老保障的问题,九三学社南阳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屈心赋认为,可以通过“一次性产权置换”“长期使用权置换”“产权抵押养老保险”“收益权置换”“综合置换”等模式,探索建立农村闲置住宅置换养老保险制度。
南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部门职责,围绕农村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市政协常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颜巍建议,要创新规划协同机制,建立“设计师+企业家+村民”三方共同参与规划编制的体系,在村庄规划编制前期引入潜在运营企业,明确项目具体落地需求,确保产业规划与空间配置同步,最大化利用村庄土地资源。
市政协委员、邓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景敏认为,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解决交通基础建设涉及土地问题,对“客货邮”融合线路给予运营补贴,对建设物流微枢纽和冷链货柜的站点给予资金补助,更好发挥交通基础保障作用,助力农村闲置住宅盘活利用。
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市政协委员、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园林园艺工程学院院长石战提出,要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活化利用闲置房屋,建设村史馆、民俗博物馆、手工艺基地等,集中展示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和特色技艺。
市政协委员、社旗县水利局副局长郭建永建议探索并推广“一宅变四园”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引导,将闲置住宅因地制宜地转化为“菜园、果园、花园、游园”,实现资源盘活、环境美化、农民增收的多重目标。
盘活农村闲置住宅绝非单一模式,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系统工程。

西峡县太平镇东坪村,紧抓景区区位优势,引导村民将闲置农房通过自主或租赁经营模式,转型升级为高品质民宿客栈,并同步提升餐饮、休闲等配套服务,成功打造出备受游客青睐的山水宜居度假目的地。
内乡县赵店乡将盘活利用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系统性整治危房、残垣断壁和空心院132户,清腾土地35余亩。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动“一宅变四园”,建成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共计132处,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西峡县田关镇曹沟村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民居,通过整村搬迁置换进行系统性保护,将其打造为清代民居集中展示点。重阳镇奎岭村则将闲置传统民居改造为地方民俗博物馆,对其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与活态传承。

实践证明,无论是面向市场的产业驱动,还是着眼民生的环境整治,或是根植文脉的传承活化,其核心都是让老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自身定位,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祝萍 审核 :郭同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