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山药长出30亿元产业链

在温县铁棍山药产业园区,商户正在通过网络直播销售铁棍山药。徐宏星 摄
□本报记者 成安林 本报通讯员 崔新娟 张昊
11月20日清晨,温县岳村街道韩郭作村铁棍山药市场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刚从湿润垆土中挖出的山药,被迅速送进分拣区。村民们熟练地为其去泥、裁头、称重、装箱。旁边的直播间里,主播热情推介:“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正宗的温县铁棍山药,蒸煮皆宜,粉糯鲜美……”评论区互动不断,订单接连弹出。
这一派繁忙,折射出温县铁棍山药从田间走向“云端”的路径。
“一年种铁棍,十年无地力。”一句农谚,道出了山药种植之艰——同一块土地,往往需要休耕近十年才能复种。在祥云镇南贾村,农户崔垚森正弯腰细刨,动作轻柔。他介绍,铁棍山药根茎能深入地下超过一米,搭架、采收都离不开人工。近20年的种植经验,让他深知每一根成品的来之不易。
温县特有的垆土富含矿物质,种出的铁棍山药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如今,科技正为传统种植注入新的活力。
在温县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3.2万亩山药的土壤墒情、气象信息、轮作时序。
“现在种地靠数据定方案。”种植大户赵炎军感慨,数据赋能让亩均增产10%,收入提升15%。
温县建立了“十统一”标准化种植体系,推广“麦药轮作”破解土地休耕难题,并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金字招牌”筑牢品质根基。
在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铁棍山药经过清洗、切片、烘干、研磨,可与陈皮配伍制成健脾含片,也可搭配燕麦制成休闲饼干,或加入麦芯粉制成营养素面。
“我们开发了60多种深加工产品,多元化健康食品既保留了山药健脾、补肺、益肾的营养特质,也拓宽了产业赛道。”公司董事长康明轩说。
“高峰时6万人同时在线,4小时观众超60万人,下单6000多单。”主播贺贯全的直播间,是铁棍山药“触网”成功的一个缩影。
这名“90后”主播用接地气的表达,让山药从黄土地进入千家万户。而在镜头之外,温县构建的“数字山药生态圈”正不断延展——种植户凭电子合同可申领“山药贷”,消费者购买产品可获赠“怀药康养体验游”,科研机构通过数据平台获取育种样本……
目前,温县已形成集山药“种植—加工—研发—商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集聚了868家合作社、696家相关企业,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亿元。
该县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山药种质资源圃,年繁育10万株脱毒种苗;培育1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个中华老字号;建设怀药博物馆、研学基地,开发药膳文旅路线,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