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河南人 医保影像可以跨省调阅啦!将带来哪些便利?

2025-11-26大河网

大河网讯 “您之前拍过肺部影像,但片子没带,是吗?没关系,如果您同意,我们可以跨省调阅。”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现场演示了从郑州医院调阅患者CT影像的全过程。

日前,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正式启动,标志着无数患者拎着厚重胶片袋辗转求医的时代正成为历史。在这场由国家医保局主导的医疗数字化变革中,河南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正以高效的“河南速度”和系统的“河南智慧”开展集中攻坚。

见证丨跨省调阅现场破题 传统胶片痛点终成“过去时”

“您在河南老家拍有肺部影像吗?”

“拍了,但是这次出差来北京,没带。”

“没事,别担心,我们现在有医保影像云,可以跨省调阅,但需要您的授权,您同意授权我调取吗?”

“同意。”

…… ……

近日,在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启动仪式的问诊现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青的一句话,瞬间化解了多位跨省患者的焦虑,其中就有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出差者,其因持续咳嗽担心肺部结节恶化,却忘带老家的检查胶片,面临“异地无片难诊断”的困境。

而当授权完成的瞬间,郑州患者今年早些时候的CT影像便跨越千里,逐帧清晰地呈现在北京医院的电脑屏幕上,病灶纹理等细节一目了然。这一“数据跑路”替代“患者跑腿”的便捷场景,与过往影像就医的“堵点困境”形成强烈对比:从前,患者做完影像检查需要等待1至2小时甚至更久才能取片,复诊时厚重的胶片袋成了“标配”,医生问诊时还得逐张翻阅胶片,反复核对检查时间、费力分辨病灶位置,既耗时又易遗漏关键信息。

“同样的检查,在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的结果不同;同样的设备,因操作人员水平不同而质量悬殊;同样的病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诊断结论可能大相径庭。更严峻的是,医生每天淹没在数万帧图像的海洋当中,工作强度逼近生理极限,科室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但效率提升却遭遇天花板,传统工作模式几十年来没有大的改变,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影像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都医科⼤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学数字创新中心主任王振常精准点出了行业痛点的核心。他认为,这些痛点既是行业发展的掣肘,更是民生保障的痛点,而全国医保影像云的诞生恰是破局的关键一击。

破局丨打通“信息天堑”,河南3个月攻坚创造“加速度”

医保影像云的建设,本质上是一场打破医院“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深层技术革命。对于河南这个拥有近亿参保人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大省而言,挑战尤为严峻。

推进之初,两大“拦路虎”横亘面前:一是底层技术壁垒丛生。各级医疗机构系统建设年代不一、标准各异,“网络连接不畅、存储容量告急、系统接口不兼容”成为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二是统筹推进难度巨大。全省需接入机构数量庞大、各机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让省级三甲医院与县域二级医院统一步伐、“一个都不能少”,是严峻的管理课题。

面对复杂局面,河南展现出坚定的改革决心。

实践中,河南采取“上下联动,精准滴灌”策略。一方面,多次召开全省推进会,深入解读长远意义,凝聚共识,建立“定期会商、信息互通、协同共享”工作机制,形成全省“一盘棋”格局。另一方面,技术攻坚团队全面梳理医疗信息系统和影像数据资源情况,最终确定“依托现有系统搭建专享通道”的技术路径,如此既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通过加密传输、权限管控等技术手段,构筑安全高效且稳定的数据索引上传与共享体系。

正是凭借强有力的领导和精准的技术路线,河南仅用3个月时间便推动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正式上线运行,并向国家平台成功上传首批数据,创造了“河南速度”,为攻克全国性难题提供了关键实践经验。

成效丨成果惠及千万家 迈向“全国一张网”新征程

作为全国医保影像云建设的先行试点,河南的数字化改革已结出沉甸甸的果实,让近亿参保群众率先享受到“数据跑路”的便捷红利。

截至目前,河南省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累计向国家医保局上传医保影像索引3400万余条,为全国1.7亿条索引数据的坚实基础贡献了“河南力量”,数据归集量稳居全国前列;778家医疗机构完成标准化改造和影像数据上传,接入范围持续快速拓展,跨医院、跨地区的影像流通壁垒被彻底打破。

立足现有成效,河南在医保影像云建设方面更向长远发力。河南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将以全国医保影像云跨省调阅启动仪式为新起点,全力推进覆盖扩面,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全省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影像资料上传,并探索利用影像数据支撑医保结算、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基金监管等工作,让数据不仅“跑起来”更能“用得好”,为参保群众提供更智慧精准、更优质高效的医保服务。(王苗苗 孙振恒 郭栩汝)

编辑:祝萍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