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名师”满大街,须防“割韭菜”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素来享有盛誉,这也被不少辅导机构盯上。暑假来临,又到了辅导旺季,满大街的“清北名师”辅导是真的吗?你高价请来的“名师”,到底值不值?在“清北名师课”等网站,号称是清北名师,打开老师介绍后发现绝大多数是清北毕业生。还有的App宣传,“清华北大师资亲授”,但是打开App后,就是一些线上课程。在黑猫投诉平台,有大量涉及所谓的“清北名师”辅导的投诉。今年3月份,有消费者称,“以清北名师的称号,骗取高昂学费,网课是录播课,时长只有十几分钟”。
时下,随着暑假的到来,暑假补课开始炙手可热起来。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同一起跑线上,不惜倾尽所有,纷纷给孩子们“开小灶”。一些教培机构更是推波助澜,制造各种营销噱头,以聘请所谓的北大清华“名师”招揽生意,实际上却是一些名不符实的“水货”,“含金量”大打折扣,侵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社会语境下,“名师”之所以走俏,究其原因,盖与教育焦虑脱不了干系。确实,如果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上个好的大学,不但会让父母脸上有光,同时还能加大就业筹码,成为就业时的“敲门砖”。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很多情形下是被所谓的“名师”给忽悠了。通常情况下,“名师”常常要价不菲,一对多辅导,每课时每个学生收费几百元,看具体老师,不同的老师价格不一样,在一些辅导平台,清北在校学生辅导,价格多集中在300元至500元每课时,而非“清北”则在200元左右。一些辅导机构看中的是学生和家长的腰包,根本不是啥教育质量,他们只要你交钱,根本不管教得如何。
“名师”满大街,须防“割韭菜”。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国家教育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对社会上的各种线上辅导机构进行法律过筛。2021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违反培训时间有关规定,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另一方面,要对各种线下辅导机构进行资质审查,凡是以挂靠等名义从事辅导业务的一律予以取缔,绝不能让这种非法机构继续混迹于市,导致教育辅导乱象丛生。至于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所谓的“名师”更要进行身份甄别,防止鱼龙混杂,借机敛财。同时,监管平台也要有基本的法律敬畏意识,不能给钱就登、误导公众。
再者,学生和家长要瞪大眼睛,莫为浮云遮望眼,防止被人“割韭菜”。选择辅导机构要找那些正规、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同时有良好口碑的机构,千万不要被一些山寨辅导班所忽悠。一旦中枪,不但要不回钱财,还会惹上一身的麻烦,得不偿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培机构的“名师乱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只有正本清源,从源头上遏制这种乱象,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教育秩序行稳致远。“名师”满大街,须防“割韭菜”。愿它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共同维护业已建立的良好的教育秩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淋)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