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电影炒作别太“糊啦烫”
这两天,看新闻、刷短视频,总能“偶遇”贾玲女生的某部电影宣传文案或者视频,有关说法听上去都有些惊悚,“成功减了100斤”啦,“练出一身腱子肉”啦,听上去为了一部电影,真是玩了命了,这真的是要为艺术献身吗?据说这部电影是作为贺岁片,在大年初一“才”上映的,如此大费周章地预热,或者“煽情”,看上去的确有点让人心疼又有些不适。
中国电影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经20多年,从冯小刚的“老电影”《大腕》中透露的消息显示,电影人似乎已经集体补过钙了,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骨质疏松症,更不会有软骨病。所以近年来国产电影佳作频频、表现抢眼。去年的电影市场,影片总产量971部,其中故事影片792部,全年票房排名前10的均为国产影片,过亿元票房的国产影片达50部,实现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的年度目标,正所谓“国产片确立绝对优势” “现实题材深入人心”“类型深耕佳作频出”,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赢得了观众,有理由自信。
在此背景下,已经拍出了票房达到54.13亿元的感动中国式影片《你好,李焕英》的喜剧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贾玲,在暌违影坛两年之后再度携新片归来,当然值得期待。可实在没必要把动静搞得这么“惨兮兮”。爱岗敬业是职业操守,减肥变美是个人选择,内容好看才是电影产品的本职所在,也是观众是否买单的动力机制。一个电影人一味说自己为了拍电影多辛苦、多遭罪,这算怎么回事呢?什么时候见过农民写小作文说自己种地一年掉了多少斤肉、工人发微博说自己盖房一年练了一身腱子肉、一个快递员面对镜头优哉游哉地说自己满城疯跑过了“热辣滚烫”的生活?……生活就是追风赶月,干就得了,多说无益,叫苦更没用。
任何一部影片,能否在影院“确立绝对优势”,能否以现实题材“深入人心”,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作品本身说话,不是靠“糊啦滚烫”的炒作。电影人的精力和焦虑要用在打磨作品上,别把劲儿都拿来搞花活。观众作为消费者、买单者是理性的,经历了这些年各类影视剧炒作的“洗礼”,早就熟知套路、波澜不惊,不会因为前期宣发感动得一塌糊涂而提前备好纸巾,不会因为前期宣发粗糙得一地鸡毛而不去注意有诚意的内容,也不会因为影院拍片的不如意而放弃对一份良心之作的鼎力推介。如同读者在品读中完成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一样,观众走进影院对电影的观看本身也是一种再创作,电影人应该把这个创造与否和如何创作的选择权、自由度交给观众,不要提前定调子、给框子。那样,反而让观众有被教育、被诱导甚至被欺骗之感。
想想以前,没有那么高度发达的网络空间,没有那么多阵容强大、到一个地方就夸这座城市美若星辰、方言好听、美食好吃的路演,没有那么多线上直播或者短视频传播的“狂轰滥炸”,但无论城乡,大家看电影的热情、追逐精品佳作的热情依然高度火爆、真诚追捧,这种感觉在今天想来还是心潮澎湃,也值得“年轻”的电影人多想点啥。
中国每年产出将近1000部影片,其相当数量一出生就没走出过“产房”,让人不胜唏嘘。去年,10部头部影片合计票房占全年票房48.5%,时隔3年“重新回到50%以下”,票房前3位影片的市场份额也比前几年“有了明显回落”。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金字塔形的市场结构逐渐向枣核形变化,腰部和中小体量影片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未来多样多元、生机勃勃的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与其关注和期待屈指可数的几部“票房冠军”,不如多看看那些名不见经传也拿不出太多宣发费用的“腰部和中小体量影片”,丰富视野、点染生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翼)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