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品牌溢价不是浪费的遮羞布
“每天晚上10点后都要把这么多精心制作的面包扔掉,太令人痛心了!”西部某城市一家面包店店员说,他负责清点打包当日未售出的面包,装入黑袋中丢弃。最终,这些面包将进入湿垃圾处理厂。店员表示,周一到周四每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周五到周日每天也能装半麻袋。
近年来,烘焙市场上涌现出高价面包、精装吐司和豪华蛋糕等“面包刺客”,这些商品不仅令消费者咋舌于价格,更因其高报损率而引发了浪费问题。在追求品牌溢价与市场冲击力的同时,烘焙业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一边是昂贵的价格,一边是惊人的浪费。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维护产品品质的现实因素。“烘焙产品的生命线最短只有4小时,时间一过口感就会出现变化。超过24小时就有过期风险。”再加之在面包烘焙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形状不太好看、做得稍小了、烤得稍焦了的残次品。为了维护品牌良好形象,只好不得已而为之。
此外,盲目追求包装“大”、货架“满”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部分大型商超的面包仅推出大包装兜售,几乎不提供小分量的选项,这难以让普通消费者在保质期内全部食用,容易加剧浪费。一些商超和烘焙门店,为了追求货架摆满带来的视觉冲击感,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甚至有店铺临近夜晚时还源源不断地烘烤面包。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行业报损率高、浪费多,有门店报损率甚至超过50%。但由于烘焙行业是传统高溢价行业,品牌溢价高,所以报损高也“亏不了”。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加上损耗浪费的部分,毛利率仍然有较大空间。
品牌的建设与维护无疑是商家追求的重要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溢价往往代表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认可和对品牌故事的买单,这也有利于品牌建设和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这种溢价带来的利润无法有效转化为减少浪费的实际行动时,品牌的可持续性便受到了质疑。一些商家为了追求所谓的“极致”品牌形象,不惜将未售出的产品大量丢弃,这既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漠视。
浪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更关涉粮食安全。在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下,任何形式的浪费都是对未来可持续性的透支。烘焙行业作为食品产业的一部分,理应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将未售出的面包直接丢弃,不仅违背了环保原则,也忽视了这些食品可能通过合理渠道得以再利用的潜力,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监管部门发力。依照反食品浪费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严重浪费食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商务等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2021年,南京市就有面包店因大量报废“不美观”的面包涉嫌违反反食品浪费法,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店方被责令整改。
品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寻求减少浪费的有效途径。比如,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来预测需求,避免过度生产;采用更为环保的包装和保鲜技术,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以及开发新的销售渠道或合作方式,将剩余产品合理分流,减少直接丢弃的比例。这些举措既能降低商家的运营成本,也能提升品牌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维护品牌形象,不能成为浪费的借口。除了道德谴责的压力之外,还需要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烘焙业应当正视浪费问题,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出发,积极寻求减少浪费、提升可持续性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为社会的长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品牌的力量应当被用来引领行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成为浪费的借口或遮羞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关育兵)
编辑:赵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