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0-12-04大河网-河南日报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党校(行政学院)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11月29日,黄河流域党校(行政学院)学习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理论研讨会在郑州举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黄河流域的具体展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发展阶段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大手笔

  之作,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完善,为新时代黄河治理和流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发言摘要如下。

  河南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实施路径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 安黎哲

  河南应该立足自身的优势,遵循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以生态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保护的示范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水资源高质量利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区,高技术的创新区,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的普及区。具体路径有以下几点:

  山水林田和防沙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因此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决策上河南要以保障防洪为核心,节水治污为重任,黄河滩地保护、造林绿化、沙化土地治理为重点,深挖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机理,以河川为线,以山岳为珠,以林田湖草沙为盘,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绘就山清水秀、湖碧草绿的清新河南。

  工、农、商、建、游、服务全方位绿色发展。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河南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建议围绕生态产业链挖掘河南广阔的生态资源,开发生态产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制定河南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标准,加大绿色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和使用,加强绿色产品开发,提供绿色服务,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这是河南沿黄地区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必由之路。

  一、二、三产,城乡文旅融合共建。首先以绿色产品加工、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和智能制造、旅游康养、生物工程等为重点推动三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对河南沿黄地区的产业体系进行重组,打造适应重大国家战略的产业格局和发展模式,推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产业转型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城乡融合示范区。紧紧围绕第一产业,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推动新旧动能绿色转化,促进三产业协同发展,引导河南沿黄地区产业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以着力打造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打造田园式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宜居、宜养,努力营造美丽的黄河流域地理和人文环境。

  构建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什么叫生态保护?生态保护的标准是什么?绿色发展的标准是什么?现在有很多理论专家谈到有很多指标体系,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但针对河南,针对黄河的上游、中游、下游,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保护的指标体系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去研究,一定要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引领。

  打造绿色技术创新平台。汇聚一批国际性的人才,承担一些重大项目等,为绿色创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积极营造以深厚文化凝聚人才,以战略机遇吸引人才的黄河流域研究高地,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黄河流域“两高”发展的重点方向

  □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董战峰

  建立《黄河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界定清晰流域上下游各地区、各主体的权责关系、政策手段、实施保障等,为流域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差异性保护治理提供长远立法保障。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整体性作为立法的根本遵循,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对黄河流域管理的要求,设计基于黄河治理、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条款。以黄河流域水的保护为重点,统筹资源、大气、土壤、生态等领域,强调空间管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风险防控。规定流域管理机构的性质、地位、职能及与区域的关系;重点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以及行政区之间的协调、协同机制。系统解决空间管控、防洪减灾、水土流失、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协同布局、补偿交易等重大需要立法规范的问题。完善流域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统筹水、大气、土壤、自然生态等要素,以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为目的;将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进入立法要求;综合设计资源能源开发、国土空间格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任务,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建立规划实施、投资保障与生态环境项目库建设。

  构建生态环境优先型空间管控。全面落实黄河流域主体功能区要求,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自查评估和生态空间评价划定工作,开展九省区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落实实施“三线一单”,确保生态格局安全。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加快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预留必要的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分类管控要求,实施生态空间监管考核。做好“三线一单”实施的监测评估、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等政策机制建设,建立生态环境网格监管体系。

  建立黄河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强化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动省际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黄河流域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研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基金。这个补偿基金可由中央财政联合沿黄九省区地方财政设立,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依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营性项目和黄河源、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水电站黄河流域水电资源等开发受益部分提取适当比例费用,也可以沿黄河地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的收入提取一定比例。

  深入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等要求,明确流域用水总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的刚性约束,优先保障黄河干流、大通河、渭河生态流量,建立完善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水权及水权转让和水量调度机制、入河排污许可制度以及征计收黄河水资源费、水费等经济调控利益机制,明确水源保护区划定界限与水源保护区内环境整治。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面临水资源、水质、水土等问题交织、发展能力不足等复杂性、综合性问题。亟须推动全流域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大治理,形成两高发展路径的转型动力机制。要抓好法律规制、空间管控、规划统筹、引导激励、利益调节等重点任务,夯实支撑体系保障,将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刘庆柱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的黄河文化,我的理解是:黄河文化的“根”体现在“中”,“魂”则凝聚在“华”。

  一、黄河文化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文化”——“中”

  中华历史文化上的黄河文化之“核心文化”集中体现在黄河流域中游的文化,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早期历史文化受环境制约很强,而就生存地理环境而言,世界各地的大河流域中游,在人类早期历史中,更为先民所重视。大河流域中游的地理位置、空间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有着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北非埃及文明、南亚次大陆印度文明不同的地方,就是对“中”的信仰,即古人所称的“求中”“追中”与“择中”。

  其一,黄河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居于中国大地之上的“河”与“江”的“中”地位。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形成“河”与“江”的二者分布上。作为中国的“河”与“江”,一般来说,“江”在“河”的南北两侧,如黄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上,其北主要有海河、辽河,其南主要有渭河、泾河等。淮河之南与西南一般均为“江”,如:长江及其以南的闽江、赣江、湘江、珠江等。中国北方的辽河以北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等。不难看出,在中国大地之上,凸显古人在“河”与“江”的名称选择上,突出了“河”的“居中”之地位。

  其二,黄河文化的核心是黄河中游文化。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因此说都城是国家“政治与文化之表征”,中国古代“择中建都”,中华5000年文明中的4200年的都邑、都城均位于黄河中游的大中原地区,因此黄河中游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国家文化所在地文化。3000年前的西周“何尊”之铭文“宅兹中国”,佐证了黄河中游的嵩山之“天下之中”地位,形成了“天下之中”与黄河之“中”的重合。

  其三,黄河中游在中国之“中”。在古代中国地理分布上,整个国家分为九州,其中豫州在九州中央,因此豫州又有中州之称。豫州即今河南,也就是中原,作为文化区的中原历史文化区一般是指大中原,即西至关中东部,东至鲁西南,北至晋南,南至淮河流域,基本属于黄河中游,东部进入黄河流域中下游部分区域。黄河中游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蓝田人在大中原的关中东部,旧石器时代出现的现代人在大中原地区的龙脉——秦岭的汉中、商洛、安康及秦岭境内的洛阳、大嵩山一带多有发现。

  其四,历史上的黄河称谓及其独尊地位与“中”之体现。殷人甲骨文称黄河为高祖河或河宗,并为周承。从河称高祖,我们再检视汉代及其以后历代王朝开国皇帝的称谓:汉高祖刘邦至五代汉高祖刘知远,他们均为各王朝的开国皇帝,因此称为高祖。五代梁太祖朱温至明太祖朱元璋各代开国皇帝多称太祖,元代与清代开国皇帝则称世祖。由此或可推测,上古时代称黄河为高祖河,实际上是以其为河之高祖,此犹自汉代始历朝之开国皇帝称高祖、太祖、世祖。

  二、黄河文化之“魂”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魂”——“华”,集中体现在黄河流域中游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族群。这一族群的活动空间中心地区在黄河中游的核心地区——豫西、晋南与关中东部,其分布范围北至长城地带、南至江淮地区、东到鲁西南与苏北、西至甘肃地区,其彩陶的“花卉纹”(“华”亦为北朝以后的“花”)成为华人的精神图腾。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庙底沟文化族群“华”之“魂”的形成并传承于河南龙山文化后继族群,使这一区域(“中”)人们崇拜祖先、崇尚王权、淡化神灵,祭祀则体现在主要是追念逝者亲人与强化社会凝聚力规制。

  黄河流域中游的史前与夏商周及秦汉唐宋时代考古发现说明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就在大中原地区,保护好黄河流域中游乃至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是保护中华民族“根”和“魂”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是传承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国家大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

  黄河流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韩保江

  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了粮食安全,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平衡发展。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仍是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发展主题。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平均水平为60.6%,黄河流域除山东(61.51%)、内蒙古(63.4%)外,宁夏(59.86%)、陕西(59.43%)、山西(59.55%)、河南(53.21%)、青海(55.52%)、四川(53.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则只有46.48%。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

  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与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双提升”。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对国内开放: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开放。对区域内开放: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应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金良

  以黄河滩区综合提升治理为重点,打造“三滩分治”示范区,带动沿黄经济绿色持续发展。河南黄河滩区面积约2116平方公里,既是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又是滞洪沉沙的重要场所,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受制于洪水威胁,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沿黄贫困带。滩区长期人水混居,人水空间争夺矛盾突出。以滩区为重点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打造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安全屏障。以“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为思路,由黄河大堤向主槽的滩地分区改造成“高滩”“二滩”“嫩滩”。

  加强黄河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干流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分段通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黄河下游河道淤积萎缩,航运停滞至今,并逐渐成为河南、山东两省交通运输体系短板。认真研究黄河下游复航的生态建设方案,对完善河南、山东两省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黄河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上中下游、各城市群、不同区域之间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便捷流动。目前郑汴生态水系供水水源主要是当地再生水和部分黄河水,河湖水量不足、水质较差,难以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城市居民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也尚显不足。应依托规划建设的桃花峪水库,将郑州市和开封市黄河干流引水口门调整至桃花峪水库,按照水资源“先看后用、一水多用”原则,从桃花峪库区引水向郑州市河湖水系补水,灌溉水经过市区河湖景观“先看”,再用于赵口等灌区农业灌溉“后用”。

  加强城市用水生态保护,加快建设西水东引工程,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和谐发展。推进引黄水系连通,打造黄河两岸的清水走廊,构建调蓄并举、看用兼顾的水网水系。用活黄河水,增加城区生态补水量,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开工建设西水东引工程,建设生态调水(河湖连通)工程。

  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打造生态绿色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城市模式。抓紧落实拟定的绿色节能型城镇双供双排系统试点;打造生态绿色节能新型城市模式,走出一条与西方城市发展不同、适合中国特点的城市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分质供水、分类排水、精准处理、循环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实施“两高一优战略”。即发展高质量一产、优质二产、高比例三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力争2035年三产占比达到50%~60%;建设节水型、生态型灌区,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以集中连片集约方式发展绿色农业。

  构建下游防洪减灾体系,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对于黄河河南段,以高村以上河段为重点,实施控导工程续建加固,基本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加强封丘倒灌区的安全建设,提高倒灌区防洪保安程度,解决倒灌区43万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和发展问题。


编辑:贺心群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