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师永伟: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意义

2023-02-21大河网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这是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1923年2月7日,军阀吴佩孚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二七惨案,2月9日京汉铁路工人复工,罢工失败后,中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罢工虽然失败了,但从其中汲取的历史经验教训却是十分宝贵的,对加强国共合作、淬炼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进程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00周年之际,有必要再次论述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极大地提高了其政治威信和政治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着重从事工人运动,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工人运动开始出现高涨的局面。1922年,党的二大继续对发动工人运动保持高度关注,通过的《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要求各地要集中力量组织产业工人工会,工会必须把工人阶级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全国的工人运动继续蓬勃发展。1922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对于目前实际问题的计划》,其中指出在中国工人阶级中的“三个有力分子”,分别是铁路工人、海员、矿工,同时要求在全国总工会成立之前,要先成立这三个产业的联合组织,以此作为工会运动的中坚,京汉铁路工人就是其中重要的工作对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和组织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1923年1月底,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的代表中就有中共武汉市委书记陈潭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副主任罗章龙,中共北京地委委员包惠僧,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林育南等,他们与广大工人一起与敌人展开斗争。如在2月4日,江岸机器厂率先罢工,随后出现全路2万余工人罢工,共产党人项英、罗章龙、林育南等领导了此次罢工。2月7日,大罢工最终遭到武力镇压,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壮烈牺牲。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发表《为吴佩孚惨杀京汉路工告工人阶级与国民》,再次号召全国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打倒压迫和残杀工人的军阀、为自由而不懈奋斗,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高潮。

  罢工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共产党人积极参与、周密组织,与广大工人阶级并肩作战的意志表现得无比坚强,充分彰显了共产党的主张与宗旨,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和认可,极大地提高了其政治威信和政治影响。

  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彻底革命性和坚强组织纪律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产业工人无法享受基本的民主权利,政治上也无自由可言,工作环境差、薪资待遇低、劳动尊严被践踏司空见惯,中国的工人阶级生存于夹缝之中,他们一旦接受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组织,其革命性会如火山爆发一般,势不可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人就深入工人之中,来到郑州、江岸等京汉铁路重镇传播先进思想,铁路工人的斗争觉悟和方式为之一变,组织性迅速提高。1922年,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提出于次年初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但封建军阀吴佩孚惮于工人力量的增长,极力阻挠成立大会的召开。铁路工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不顾荷枪实弹的军警威胁,冲破重重障碍,依旧进入会场,立即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为了打击反动势力,京汉铁路总工会决定进行全线大罢工,同时提出“只有前进,决无后退”,号召工人斗争到底,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反动军阀的干涉和破坏下,京汉铁路工人毫无畏惧,全线1200多公里铁路于2月4日中午陷入瘫痪状态。2月7日,吴佩孚采取各种手段对工人罢工进行破坏,但工人们团结一致、坚决斗争,“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决不上工”,最终出现了令人发指的“二七惨案”。在江岸,工人纠察团副团长曾玉良等36人被杀害;在长辛店,纠察队副队长葛树贵等6人被打死;在郑州车站,郑州铁路工会委员长高斌牺牲。此外,江岸、涞水、高碑店等地也有数人死于狱中。罢工中被捕40余人,被开除千余人。共产党人林祥谦、施洋也先后被残酷杀害。

  在这一个个姓名和数字的背后,展现的是中国工人阶级敢于斗争、不畏武力、无惧牺牲的精神,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下和在先进思想的武装下,中国工人阶级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组织纪律性得到极大显现,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表明了中国工人阶级可以承担起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重担。

  三、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已由改善待遇的经济斗争转变为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

  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中提出工会应该为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而努力,同时还必须领导工人开展政治斗争。1923年1月,中共北方区委召开会议,主要是总结北方铁路、矿山罢工的经验及教训,认为之前的罢工过度倚重经济斗争,今后的斗争方向要积极组织政治斗争,在斗争中把政治口号放在首位。党的二大后,工人运动呈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罢工的目的从主要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提升工作环境,不断发展为争取自由、争取民主权利、反帝反封建。

  京汉铁路16个站先后成立了分工会,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纲领在铁路工人中得到广泛宣传,铁路工人遂决定于郑州召开成立总工会的成立大会,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当参加成立大会的代表们齐聚郑州时,军阀吴佩孚以“军事区域,岂能开会”的借口禁止召开大会,2月1日上午全城戒严,与会者冲破重重包围进入会场,同时高喊“京汉铁路总工会万岁”“劳动阶级胜利万岁”等口号,反动军警捣毁总工会,代表们十分气愤,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6日,总工会秘书长李震瀛在对江岸工人的致词中说道:“我们此次大罢工,为我们全劳动阶级命运之一大关键。我们不是争工资争时间,我们是争自由争人权。我们是自由和中国人民利益的保卫者。”可见,政治斗争的身影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随处可见,这与最初的经济斗争有一定的区别。

  关于这一点,邓中夏于1930年在《中国职工运动史》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罢工显然为中国职工运动开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阶段。这次斗争有莫大的历史意义。”

  四、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凸显建设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迫切性

  京汉铁路总工会执委会决定举行总罢工,致使铁路全路瘫痪。总罢工一方面引起了外国列强的恐慌,他们为此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北洋政府尽快出兵平息,其中英国驻汉口的总领事还召集湖北省督军代表和外国资本家进行秘密会议,主要议题即是镇压罢工;另一方面,京汉铁路的运营收入作为军阀吴佩孚军饷的主要来源之一,他决不允许罢工的持续发酵。于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吴佩孚发难铁路工人,制造了二七惨案。

  自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历次大规模的工人斗争都会遭受残酷镇压。二七惨案的发生,表明中国革命的敌对势力还异常强大,要取得中国革命的巨大胜利,革命力量就必须不断积累,并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为一个足够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使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到要想争取自由,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反动军阀势力是必须面对的两个敌人,反帝反封建是艰巨的任务;同时,对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使其明白在其时的中国单纯依靠赤手空拳的工人阶级是难以取得胜利的,单纯依靠罢工也是行不通的,正如《二七纪念与工人》中指出的那样:“只有全国压迫的民众武装起来,才能达到我们革命的目的。”这些都再次说明建立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在革命中要有革命的武装斗争,“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中国革命的未来要有革命的武装;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工人阶级要加大与其他民主力量的合作,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改变孤军奋战的策略,在党的三大上通过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此建立国共合作新局面,作为反帝反封建的联合战线。这些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工人运动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夯实了思想、组织和路线策略的根基。

  五、大力弘扬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遗产——“二七精神”

  “二七精神”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重要历史遗产,也是党和人民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再次赓续。1929年,史文彬在《中国工人》第6期发文《“二七”的精神是甚么?》,文章指出“二七”的真精神有四点:一是“他只一次就揭破吴佩孚保护劳工的假面具,自后就没有一个工人相信吴佩孚了”;二是“唤起全国工友对付敌人,只有斗争之一法,舍此更无他道”;三是“号召全国工人的阶级同盟,以与统治阶级作战”;四是“在斗争中锻炼了自己,检查了自己的力量,得到作战的教调”。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广大工人阶级有信仰、有正气、有纪律,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以劳工神圣为理念,舍生忘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坚持斗争不退缩,用鲜血书写了敢于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工运辉煌篇章,“我不怕人,不怕事,不怕死,堂堂做人,反对强暴,你们杀得了一个施洋,杀不了千千万万伟大的民众”,也正是在这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历史回响中铸就了伟大的“二七精神”。

  伟大的“二七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它以“拼搏、奉献、进取”为基本内涵,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不怕牺牲、坚定信念、团结一心,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懈进取的状态和决心,蕴含着共产党人丰富的红色基因。“二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初心使命而战的生动写照,对加强党的建设、树立人民中心观和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郑州作为“二七精神”的策源地之一,一直把“二七精神”作为城市灵魂和名片,并把这种精神与青少年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贯通起来,二七纪念塔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同时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家园,这是对“二七精神”有力的传承与弘扬。“二七精神”对承载着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郑州来说,已然成为重要的精神依托和动力,对郑州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二七精神”不仅是郑州的、河南的,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是赓续红色基因的有力抓手。

  (作者:师永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姜秋霞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