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Chat学“问”①|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密码是什么?

2023-02-27大河网

  编者按

  学术中原提问,专家来回答。在全国两会到来之前,学术中原开启学问聊天模式,联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围绕“黄河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热词,立足中原,放眼全国,问答式聊学问,找专家要答案,为发展问计。

  Chat学“问”第一期 学术中原对话王震中

  主题: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密码是什么?

  人物名片: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Q1

  学术中原:黄河文明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是什么?可不可以认为黄河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作为历史学家,您怎么看待黄河文明的重要性?

  王震中:中原地区在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原文明和国家起源的路径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路径,这里面涉及文明和国家的起源、形成问题。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是一个过程,如果从农业和农耕聚落的出现开始算起,应该在距今一万年前后。但是,国家和文明社会的出现应该是距今五千年的事情。我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在聚落形态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大体平等的聚落发展为不平衡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形态。这样一个演化路径既是中原的,也是全国性的。由于中原的材料非常丰富、特别典型,所以我说中原文明和国家起源路径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路径。

  第二,夏商周由多元走向一体是以中原王都为中心而形成的。五帝时代或者夏代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处在万邦林立的状态,这既是本土的也是多元的。后来这个多元走向一体,具体表现就是中原地区夏商周王朝的出现。这些中原王朝都是以中原王都为中心的,如夏代二里头、商代殷墟、西周洛邑等。在这个阶段,华夏民族已经形成。一个民族总是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就华夏民族而言,共同的地域就是中原王朝的国土。

  第三,秦汉、唐宋大一统王朝与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中原也是核心与重心。从秦汉到唐宋,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王都都建在中原。同时,大一统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多民族国家的出现,意味着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在这个时期,中原也是中心。我在《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发表的《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中明确提出,一元化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造就了中华民族。这样的国家结构是从秦汉开始的。

  以上三个方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明历史上的辉煌,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知、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Q2

  学术中原:可以理解为黄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但是,近代以来,历史的火车头是由工业文明驱动的,特别是当代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也被称为“新科技文明”,面对现状,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王震中:黄河文明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时代性课题,必须与中国式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学术界多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阐释,概括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第一,党的全面领导是成功关键。第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六,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且具有世界意义。

  我们深入理解这六点,就能为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找到答案。

  Q3

  学术中原:中国式现代化为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其中提到的共同富裕是很多网友很关心的,怎样看待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共同富裕?

  王震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方面,第一和第二是不言而喻的,以往大家也都讲得很多。这里只对第三、第四做一些阐释,第五放到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里一并讲述。

  关于共同富裕。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发展,一方面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都有普遍提高,已整体迈入小康社会。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存在较大差距的两极分化,这会削弱人民的幸福感,会影响人心向背。因此,近年来党和国家再次强调共同富裕。应该说,以各族人民幸福生活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致的。

  在共同富裕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培勇副院长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的发言说得很好。他说,促进共同富裕需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只讲效率不讲公平,造成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不符合共同富裕原则,也背离社会主义初衷。同样,只求公平不要效率,搞平均主义,其结果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搞不好还可能造成共同贫穷。在历史上,我们曾经吃过这方面的亏。促进共同富裕更应该关注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为大多数人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普通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提供通道。

  我觉得高院长说得非常好,他讲了共同富裕中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这样的共同富裕,是讲效率和良性竞争的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心凝聚与发展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把社会进步与民族团结、把公平与效率高度地统一了起来。

  Q4

  学术中原: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王震中: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物质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从古至今,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比如,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种植水稻的鱼米之乡,同时也出土有七孔骨笛和龟甲里装有石子用于占卜的法器。可见,贾湖先民们吃着稻米、鱼蚌、龟鳖的同时,也能听到笛子吹奏出的悠扬乐曲,真可谓笛声悠扬鱼米香。这就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了起来。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文学、艺术、宗教等精神生活非常发达,产生了《诗经》《楚辞》《史记》《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和唐诗宋词、元曲等精神食粮。历史上,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是与其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灿烂辉煌密不可分的,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在当代,社会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们在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有精神享受的需求。对于精神层面的文化,二十大报告说:“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对此,我的理解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其中,“科学的”新提法是一种与时俱进。

  我认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属性,要求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基础上,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来建设中华文化,就是面对“新科技文明”,使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科学的属性落到实处。

  Q5

  学术中原:如何理解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怎样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王震中: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地发展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1日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主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其中,黄河上游流域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脆弱的生态系统,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上中游流域,有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下游流域,也有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需要。此外,上游、中游和下游都有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向节水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使工业现代化向企业转型和提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使城市走城镇生态文明的道路,不搞盲目扩张。这样的现代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在上述基础上,再配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文明名词解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端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夏商周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黄河文明既是黄河流域的区域文明,也是历史上代表华夏民族的国家文明,是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传衍最久最具持续性的轴心文明。黄河文明是凝聚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依据。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姜秋霞

  执行:申久燕

  美编:张舒婷

  (特别感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申久燕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