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学“问”⑨ |中国式现代化在黄河流域如何落子?
编者按
学术中原提问,专家来回答。在全国两会期间,学术中原开启学问聊天模式,联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围绕“黄河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热词,立足中原,放眼全国,问答式聊学问,找专家要答案,为发展问计。
Chat学“问”第九期 学术中原对话袁博
主题:中国式现代化在黄河流域如何落子?
人物名片: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袁博
Q1
学术中原:近年来黄河流经地区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河流经地区中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能简单介绍下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现状吗?
袁博:黄河中下游河长1992公里,占黄河总河长的36.5%,流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5个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48.7%,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河流域人口最为密集、基础设施最完善、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黄河中下游五省区占据黄河流经省级行政区GDP前六位中的五席,GDP总量达到23.04万亿元,占黄河流经地区GDP总量的75%,黄河中下游五省区发展现状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Q2
学术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对黄河流经地区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目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得怎么样?
袁博:目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呈现出这么几个特点:
传统产业优势明显。黄河中下游五省的传统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和质量较高,特别是农业和工业,其中山东和河南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粮食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省级行政区最前列,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除农业之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传统工业同样发达,在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省级行政区排名中山东和河南位居前列。黄河中下游地区制造业同样较为发达,汽车、化工、冶金、制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基础设施完善,陆路交通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中东部为平原,山东、河南两省近年来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年底山东高铁运营里程达2446公里,排名全国最前列。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截至2022年年底河南高铁里程达2176公里,位居省级行政区最前列,已经实现所有地级市通高铁,其中时速350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1924公里,位居全国第一,省会郑州已建成8个方向的跨省高铁,成为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枢纽。
山东和河南两省高速公路建设同样不甘示弱,截至2022年年底山东和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突破80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均超过4公里/百平方公里,都位居全国前列。
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来积极主动通过陆路交通加快与境内外的经贸往来,2016年8月西安开通中欧班列,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年度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郑州开通的中欧班列同样经贸往来成果显著。此外,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都纷纷开通中欧班列,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快速推动着经济发展,2022年山东、河南、陕西和内蒙古进出口总额均创新高,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贸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Q3
学术中原:前面说到黄河中下游五省区GDP总量达到23.04万亿元,占黄河流经地区GDP总量的75%,也提到目前发展的势头不错。那么,您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中是否有不足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
袁博: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确实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3方面:
整体发展质量不高,第三产业薄弱。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总量大,产业体系完善,但经济结构不合理,2022年五省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各自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52.78%的平均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除了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之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均经济指标同样不高,2021年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人均GDP排名中,黄河中下游五省区中仅有内蒙古和山东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黄河中下游五省区整体人均GDP为7.7万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存款、人均消费支出等人均指标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地区协同发展水平低。黄河中下游地区五省区分属四大区域,其中河南、山西为中部省份,山东为东部沿海省份,陕西为西北省份,内蒙古属于华北地区,不同省份间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的差别较大,并没有形成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体系。
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其中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为国家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相邻,交通紧密相连,人员往来频繁,但经贸往来偏少,而各经济区缺乏更大范围内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形成了各自为政发展的局面。
而同样分属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协同程度较高,经济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与上述三大城市群差距较大。
生态保护仍需要努力。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来生态保护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黄河水质和植被恢复成果显著,但生态保护方面的措施和政策仍然偏少,力度仍然不足,反映生态环境的多个指标仍然不尽如人意:
黄河中下游地区五省区植被覆盖率整体偏低,其中最高的陕西植被覆盖率为43.06%,排名省级行政区第十三位,五省区中仅有陕西和河南两省的植被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内蒙古和山东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东森林覆盖率甚至不足20%,仅为17.5%,仅排名全国第二十三位;
黄河中下游地区空气质量较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中,黄河中下游五省区城市占据排名后20位中的15位,其中陕西的渭南和咸阳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两座城市。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效果不佳,与其他地区差距较大。
Q4
学术中原:总的来说,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同时尚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整体发展。结合现状,如何让中国式现代化在黄河流域落子,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袁博:黄河中下游五省要紧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
一是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传统工业时代优势明显,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已经逐渐缩小,甚至开始阻碍经济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来积极进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效和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河南新材料产业和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各自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黄河中下游地区除了大力发展本土产业,还积极引进外部先进企业以帮助和提升产业发展。
二是以历史文化为核心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是历史文化大省,陕晋豫三省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直到元朝之前都是政治中心和核心发展区域,西安、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大同五市是中国十大古都,占古都数量的一半以上,陕晋豫三省聚集和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同样是历史文化大省,陕晋鲁豫四省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除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之外,陕豫鲁三省还是红色文化大省,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目标。黄河中下游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以历史文化为核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同时促进交通运输、文旅产品、酒店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的第三产业整体发展。
三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打造两大经济带。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目前一体化发展程度不高,但有一体化发展的雄厚基础,山东、河南和陕西三省相邻,陆路交通便利,同是经济大省,分列2021年省级行政区GDP第三、第五和第十四位,位居黄河中下游地区GDP前三,占黄河中下游地区GDP总量的78.8%,GDP百强城市中陕豫鲁三省共上榜30座城市,占百强城市总数量的将近1/3,其中青岛、郑州、西安、济南四市的GDP长期位居城市GDP排名前20名,陕豫鲁三省各有自身的特色优势产业,经济结构类似,同时三省的文化习俗相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进一步促进陕豫鲁三省的一体化发展,使山东、河南和陕西各自的优势产业强强联合,同时产业链互补发展,最终组成陕豫鲁经济带,共同促进三省的整体发展,未来力争成为国内重要的经济带。
除了陕豫鲁经济带,陕晋蒙三省区同样有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三省区互为邻省,能源产业同为各自的优势产业,其中煤炭是其绝对优势产业,2021年陕晋蒙三省区的煤炭产量包揽省级行政区煤炭产量前三名并遥遥领先其他地区,同时天然气产量三省区均进入前十,此外陕西石油产量排名第四。陕晋蒙三省区的能源产业优势较大,同时互为邻省的交通便利,有利于组成能源产业经济带,形成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效应。陕豫鲁经济带和陕晋蒙两大经济带以陕西为支点,形成更大的经济圈,最终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姜秋霞
执行:申久燕
美编:张舒婷
相关链接:
Chat学“问”⑦ | 如何实现黄河安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Chat学“问”⑧ | 中国式现代化能否从黄河文明中汲取精神养分?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