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和“河”共生︱袁博: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9-15大河网

  编者按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4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此言有理特别策划——《和“河”共生》,邀请专家学者从文化传承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流域经济发展等角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袁博的文章《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黄河流经地区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经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工农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已经从传统的农耕地区实现工业化。改革开放后黄河流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相对于环渤海地区、长江流经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仍然较慢,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近年来黄河流经地区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经济发展,2022年黄河流经9省区的GDP总量为30.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5.4%,其中山东、四川和河南三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常年位居省级行政区前三位,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均位居全国前列,黄河流经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鉴于黄河流经地区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安澜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需要;是解放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在需要;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对黄河流经地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河流经地区中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对黄河流经地区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要进一步加快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经地区的整体发展。

  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黄河中下游河长1992公里,占黄河总河长的36.5%,流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5个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48.7%。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河流经地区人口最为密集、基础设施最完善、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黄河中下游五省占据黄河流经省级行政区GDP前六位中的五席,GDP总量达到23.04万亿元,占黄河流经地区GDP总量的75%。黄河中下游五省发展现状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图1黄河流经地区GDP构成

  山东

  山东简称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是黄河出海口所在地,是黄河流经的唯一临海省级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GDP常年位居省级行政区前三位(最高曾经是第二位)。山东是农业大省,其中第一产增加值常年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样发达,2022年山东GDP达87435亿元,稳居省级行政区全国第三位、黄河流经地区第一位,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河南

  河南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加快完善,河南的地理交通优势开始显现,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经济快速发展,河南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常年位居省级行政区前三,第二产业同样发达。2022年河南GDP达61345.05亿元,位居省级行政区全国第五位、内陆地区第一位、黄河流经地区第二位。以河南省为主体、郑州市为中心城市的中原城市群是国家级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陕西

  陕西简称陕或秦,省会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东临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陕西地理位置绝佳,是连接中东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通纽带。近年来陕西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内陆省份新的增长极,2022年陕西GDP达32772.68亿元,位居省级行政区全国第十四位、黄河流经地区第四位、西北地区第一位。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为国家级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为邻,西与陕西相望,南与河南接壤,北与内蒙古毗连,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山西是煤炭大省,煤炭产量常年稳居全国最前列。近年来山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山西GDP同比增长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省级行政区中名列前茅,达25642.59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十位。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总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排名省级行政区第三位。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7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43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85种,其中稀土资源存储量居世界首位,煤炭保有量超过全国的1/4,煤炭产量常年位居全国最前列,能源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内蒙古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2022年GDP同比增长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23159亿元,排名全国省级行政区第二十一位。

  图2黄河中下游地区五省GDP排名

  二、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特点分析

  (一)传统产业优势明显

  黄河中下游五省的传统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和质量较高,特别是农业和工业,其中山东和河南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粮食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省级行政区最前列,2022年山东第一产业增加值6299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同年河南第一产业增加值5817.78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2022年河南粮食产量达678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山东粮食产量达5543.8万吨,位居全国第三,山东和河南两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18%,超过1/6,鲁豫两省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除农业之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传统工业同样发达,在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省级行政区排名中山东和河南位居前列,其中2022年山东和河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5014亿元和25465.04亿元,分列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工业品产量在省级行政区中同样名列前茅,在能源产量方面表现突出:2021年山西、内蒙古、陕西煤炭产量分别为11.93亿吨、11.39亿吨和7亿吨,以巨大优势包揽省级行政区煤炭产量前三名,三省的煤炭总产量高达29.32亿吨,在全国煤炭总产量的占比高达71%,不仅是国内,甚至是全球煤炭生产中心地区;2021年内蒙古和山东发电量分别达5952.6亿千瓦时和5808亿千瓦时,分列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2021年陕西和内蒙古天然气产量分别达294.13亿立方米和290亿立方米,分列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2021年陕西石油产量达2552.8万吨,排名全国第四。黄河中下游地区制造业同样较为发达,汽车、化工、冶金、制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基础设施完善,陆路交通发达

  黄河中下游地区中东部为平原,其中山东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5.6%,河南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7%,位列省级行政区平原面积占比的第二位和第三位,两省近年来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山东是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截至2022年底山东高铁运营里程达2446公里,排名全国最前列。河南地处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均相邻,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截至2022年底河南高铁里程达2176公里,位居省级行政区最前列,已经实现所有地级市通高铁,其中时速350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1924公里,位居全国第一,省会郑州已建成8个方向的跨省高铁,成为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枢纽。山东和河南两省不仅高速铁路建设发展快速,高速公路同样不甘示弱,截至2022年底山东和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突破800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两省的高速公路网密集便捷,高速公路密度均超过4公里/百平方公里,同样位居全国前列。

  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来积极主动通过陆路交通加快与境内外的经贸往来,陕西省会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实施,西安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再一次发挥了贯通东西往来的重要作用。2016年8月西安开通中欧班列,开启了中欧陆路经贸往来的新篇章,经过数年发展,中欧班列长安号已经成为中欧班列的中流砥柱,2020年西安成为中欧班列五大集结中心城市,2022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首次突破4600列,达到4639列,同比增长20.8%,累计开行16054列,西安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年度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另一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城市——郑州开通的郑欧班列同样经贸往来成果显著。此外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都纷纷开通中欧班列,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快速推动着经济发展,2022年山东、河南、陕西和内蒙古进出口总额均创新高,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贸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三、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存在问题

  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GPD总量和占黄河流经地区GDP总量的占比都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黄河流经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

  (一)整体发展质量不高,第三产业薄弱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总量大,产业体系完善,但经济结构不合理,2022年五省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各自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52.78%的平均水平。其中山东的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52.75%,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内蒙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40%,为全国省级行政区最低。山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总量的比重也仅为40.8%,为全国第二低,两省与三产占比最高达83.9%的北京相比差距较大,同时山西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54%,位居全国第一,是唯一超过50%的省级行政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除了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之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均经济指标同样不高,2021年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人均GDP排名中,黄河中下游五省中仅有内蒙古和山东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内蒙古人均GDP最高,为8.54万元,仅排名第十,而人均GDP最低为河南,仅为5.94万元,仅排名第二十二位,与榜首北京的18.4万元相去甚远,而黄河中下游五省整体人均GDP为7.7万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存款、人均消费支出等人均指标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二)地区协同发展水平低

  黄河中下游地区五省分属四大区域,其中河南、山西为中部省份,山东为东部沿海省份,陕西为西北省份,内蒙古属于华北地区,不同省份间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的差别较大,并没有形成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体系,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其中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为国家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相邻,交通紧密相连,人员往来频繁,但经贸往来偏少,而各经济区缺乏更大范围内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形成了各自为政发展的局面,而同样分属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协同程度较高,经济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与上述三大城市群差距较大。

  (三)生态保护力度不足、效果不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等重要,这两方面同步进行,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来生态保护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黄河水质和植被恢复成果显著,但生态保护方面的措施和政策仍然偏少,力度仍然不足,在反映生态环境的多个指标方面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黄河中下游地区五省植被覆盖率整体偏低,其中最高的陕西植被覆盖率为43.06%,排名省级行政区第十三位,五省中仅有陕西和河南两省的植被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内蒙古和山东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东森林覆盖率甚至不足20%,仅为17.5%,仅排名全国第二十三位;黄河中下游地区空气质量较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中,黄河中下游五省城市占据排名后20位中的15位,其中陕西的渭南和咸阳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两座城市。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效果不佳,与其他地区差距较大。

  四、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

  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同时尚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显著影响整体发展,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黄河中下游五省要紧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传统工业时代优势明显,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已经逐渐缩小,甚至开始阻碍经济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近年来积极进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效和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河南新材料产业和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各自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河南新材料营业收入达到5252亿元,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生产基地,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72%,达102万辆,首次超过100万辆,创历史新高。

  黄河中下游地区除了大力发展本土产业,还积极引进外部先进企业以帮助和提升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和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快速促进经济发展和本土就业,黄河中下游地区省份积极引入外部先进新能源汽车企业,河南、陕西和山东三省都在积极引进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其中陕西是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发源地,2003年1月全球第二大电池生产商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获得汽车生产资质,由此正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此后西安一直作为比亚迪主要的整车制造基地,2020年之后比亚迪销量暴涨,比亚迪西安工厂产量随之暴增,2022年西安比亚迪工厂产量达100.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9.5万辆,成为全球首个百万量级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是目前比亚迪全球最大工厂。此外比亚迪郑州和济南工厂都在建设当中,其中比亚迪郑州工厂共规划六期,涵盖了比亚迪整车、零部件、动力电池、电子信息等业务,整车规划产能超过100万辆,建成投产后将成为比亚迪新的全球最大工厂。此外比亚迪还在太原、安阳、宝鸡等城市建立工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以历史文化为核心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是历史文化大省,陕晋豫三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直到元朝之前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核心发展区域。西安、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大同五市是中国十大古都,占古都数量的一半以上。陕晋豫三省聚集和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山西和河南两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高居省级行政区前两位,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列第五,三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进入前五名。此外山东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第九,同样是历史文化大省。陕晋鲁豫四省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除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之外,陕豫鲁三省还是红色文化大省。陕西延安是革命圣地,党中央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河南林州红旗渠精神和大别山精神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山东沂蒙山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目标。黄河中下游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以历史文化为核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同时促进交通运输、文旅产品、酒店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的第三产业整体发展。

  (三)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打造两大经济带

  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目前一体化发展程度不高,但有一体化发展的雄厚基础,山东、河南和陕西三省相邻,陆路交通便利,同是经济大省,分列2021年省级行政区GDP第三、第五和第十四位,位居黄河中下游地区GDP前三,占黄河中下游地区GDP总量的78.8%,GDP百强城市中陕豫鲁三省共上榜30座城市,占百强城市总数量的将近1/3,其中青岛、郑州、西安、济南四市的GDP长期位居城市GDP排名前20名,陕豫鲁三省各有自身的特色优势产业,经济结构类似,同时三省的文化习俗相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进一步促进陕豫鲁三省的一体化发展,使山东、河南和陕西各自的优势产业强强联合,同时产业链互补发展,最终组成陕豫鲁经济带,共同促进三省的整体发展,未来力争成为国内重要的经济带。

  除了陕豫鲁经济带,陕晋蒙三省同样有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三省互为邻省,能源产业同为各自的优势产业,其中煤炭是其绝对优势产业,2021年陕晋蒙三省的煤炭产量包揽省级行政区煤炭产量前三名并遥遥领先其他地区,同时天然气产量方面三省均进入前十,此外陕西石油产量排名第四。陕晋蒙三省的能源产业优势较大,同时互为邻省的交通便利,有利于组成能源产业经济带,形成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效应。陕豫鲁经济带和陕晋蒙两大经济带以陕西为支点,形成更大的经济圈,最终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

  相关推荐

  ·和“河”共生 | 饶明奇:黄河治理是“国之大者”

  ·和“河”共生︱赵宏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


编辑:申久燕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