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㉓ | 闫盼盼: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处理好的三重关系

2023-12-14大河网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双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以下三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根据,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所向往和追求的大同理想、民本观念、平等主张、道德操守、革新精神、和平理念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文化精髓,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了文化沃土。新时代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具体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般规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创”方针,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混杂、积极与消极并存,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作为评价标准,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或者厚今薄古,也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认识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与思想内涵,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三是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才能始终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使其以独具一格的理念向度、精神气度,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吸收外来才能打破文化交往壁垒,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增添动力。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具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博大开放的思想胸怀,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交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使之与中国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闫盼盼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

编辑:申久燕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