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心护宝——省文史馆馆员李铁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李铁城在作报告
□文/图河南日报记者汤传稷
3月9日下午,郑州高新区某商学院报告厅里,正举办一场主题为“弘扬传统文化,成就美好人生”的讲座。
主讲人是省文史馆馆员李铁城。82岁高龄的他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目光如炬。
在谈到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他提出了九条建议,其中一条是要热心公益事业。
说到此处,他向前跨出了一步,昂首挺胸,加重了语气:“我这辈子做得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为子产墓的保护奔走呼吁,并且最终收到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
年迈之躯,铁心护文化
作为本报直接参与报道子产墓保护问题的记者,我十分清楚李铁城先生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2011年3月,新郑市文物旅游局邀请李铁城撰写子产碑。他提出先到子产墓看看。登上陉山,李铁城发现山体几乎被掏空,子产墓岌岌可危。
子产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名相,廉政文化、法治文化的开山鼻祖,历史地位颇高。李铁城决心要阻止采石挖山行为,保护子产墓。
几年时间里,他以年过七旬之躯,30余次登上陉山,或深入调查,或当面阻止采石挖山。
一次,李铁城当面阻止非法采石,一壮年男子近距离对李铁城进行拍照并威胁他。李铁城凛然厉声说:“你拍吧!我这把老骨头就是死在这儿,也不让你们挖了子产墓!”
李铁城向新闻媒体求助,得到众多媒体的支持。他又给省市有关领导写信,痛陈利害,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开始行动,禁止在陉山采石。
然而,受利益驱动,陉山采石屡禁不止。李铁城撰写报告《陉山子产墓保护僵局亟待解决》,由省文史馆以“馆员建议”方式上报省政府。
时任省领导迅速作出批示。郑州和许昌两地的有关职能部门拿出了更为得力的措施,终于使陉山采石活动全部停了下来,子产墓得以保存。
碑碣大家,建树颇丰
李铁城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多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所做出的建树上。
李铁城集诗人、书画家、学者等多种身份于一身。其古体诗词,取法高古,有唐宋之风。他写的《祭炎帝文》2001年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
尤其在碑碣方面,堪称我国当代碑碣大家,素有“南有魏明伦,北有李铁城”之说。省内外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碑碣出自他之手。至今,李铁城已为全国多地撰写碑文近70个,创造了5项非赛事世界纪录,为中国的碑碣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并颁发世界纪录证书的有:世界上撰写历史名人碑碣最多;世界上由同一人撰文并书写碑碣最多;世界上撰写碑碣文体最多(诗、词、赋、散文、评论5种文体);世界上撰写碑碣书体最多的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魏书);世界上书体最多的碑碣——昂昂溪古人类遗址赋碑(6种书体)。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对于碑碣艺术的执着,更多出于传承历史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2002年,他受邀撰写轩辕黄帝碑文。经过几十遍推敲修改,碑文终于成稿。主办方请北京国家级专家审阅。意见传回:“此文刻碑可一字不改。”
但在碑刻上却出了点问题。当时,有关部门为了赶时间,就在当地临时找了个民间石匠连夜刻碑。李铁城到现场一看,瞬间气呆了:刻字水平太差!他建议重刻:“中原文化这么深厚,我们不能让河南丢人,推倒重刻吧,费用我可以承担。”这件事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协调经费,重新刻碑。李铁城找了著名的雕刻家和他一起来到新郑。他趴在石头上,用毛笔逐字逐句地写上碑文,目睹碑文一字字刻好,才彻底放心。新碑被誉为碑文与书法双绝。有了这次教训,李铁城在此后应邀撰写碑文时多了一个条件:刻碑书法必须由他本人书写。他的书法功力深厚,四体皆能,与碑文相得益彰。
以文“化”人,“铁”骨柔情
李铁城早年命运坎坷。曾到东北支教,“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批斗,流放为边陲牧马人,20余年青春年华在磨难中度过。因痛失真爱,一生未娶。
1980年他回到河南。之后,曾任《莽原》杂志社编辑、主编,《乡镇企业报》主编,《河南文化志》主编等职。鉴于李铁城在文化领域的造诣和贡献,2000年9月,省政府聘任他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时任省长李克强签署并颁发聘书。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李铁城“钢铁”一般的个性,其为人耿直,是非分明,坦荡豁达。但在他的“铁”骨之中,却不乏柔情。为了教化人心,他做出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1995年,李铁城有感于社会上道德下滑,犯罪率上升,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撰写出版了他的心血智慧之作《新道德经》。全书以古文写成,深刻惊警,文采斐然,被众多文化界人士争相传阅,作家柏杨称赞其“句句是真言”。
李铁城在各地刻碑途中,每遇值得彰显美德、教化人心之事,常情不自禁地撰文并免费为其树碑。
一次,李铁城到登封攀登少室山。下山途中,经过安阳宫时,看见一座无碑的坟。当地人告诉他,此坟是为当年建安阳宫时一头老黄牛所修。因它不需人驱赶,自己驮砖往返窑场与工地,宫建成之日力竭而死。人们不忍食用,便将它挖墓而葬。李铁城十分感动,回去就写了《黄牛冢记》,并自费给黄牛立了碑。如今,立碑处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
他为嵩县天池山护林员老罗写碑的事,也在当地被传为佳话。2001年夏天,李铁城应邀到嵩县天池山参与景观的开发和建设,达4年之久。自带粮食,不计报酬,人称老年志愿者。林场一位埋头苦干的职工突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李铁城惋惜不已,立即挥笔写下简短碑文《护林员老罗之碑》:“护林员老罗,貌清瘦,话不多,逢人惟一笑而已。日修路,夜值勤,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怨无忧。2004年10月24日因病去世,石西即生前所居之屋。”并亲自选择一块自然石,托人将碑文雕刻于上。老罗英年早逝,有其不幸,但有幸获此碑,成为天池山一景。
编辑: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