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德治和法治的倡导者实践者(上)
□河南法制报记者马国福
核心提示
皋陶,又称皋繇(ɡāoyáo),出生于公元前21世纪。他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华夏司法鼻祖、第一任首席大法官,有文献将他与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以皋陶思想形成的皋陶文化,其核心思想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源头。
1
东夷部落首领
连日来,洛阳市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马正标带领记者奔走在河洛大地上,试图追寻皋陶的法制踪迹。路上,他向记者介绍了皋陶的生平事迹:“相传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的血脉后裔,上古的圣贤。据史料记载,他还是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生于尧帝时期,主要活动的年代大约是舜统治时期和夏朝早期,在舜帝时期被任命为管理刑法牢狱的理官,他以贤明多才而著称。皋陶的一生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是先秦历史中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而后的儒家推崇上古圣贤教化,更是把皋陶追封为‘上古四圣’。皋陶创造刑法、建造监狱,并以教化万民的思想理念为4000多年来我国封建刑法律例制定、充实、改善各项法律制度树立了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臣。在舜禹统治时期皋陶出任士师、大理官,负责部落政权的刑法、刑罚,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长官。历史记载,皋陶是最早的法律创造者和执法者,被史学界公称为华夏司法鼻祖、第一任首席大法官。”
皋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所谓东夷,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对东部地区早期先民的统称。父系氏族社会晚期,东夷部落逐步意识到狩猎的局限性,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向华夏部落联盟学习农作物种植。农业的进步,为改善东夷部落的生存状况提供了有力保证,也加快了东夷部落与华夏部落联盟之间融合的步伐。到了尧舜时代,部落之间的联盟进入鼎盛时期,各部落首领共同组成联盟的领导集体,皋陶也是这个集体的成员之一。
2
民族融合先驱
皋陶生活的时代,中华大地部落林立,号称“万国”。这些部落为争夺生存空间和维护部落的利益,进行了次数不详、规模不等的战争。在这些部落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华夏部落联盟与三苗族之间的战争。
三苗族是对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的泛称,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三苗族以蛇为图腾,奉共工为首领。华夏部落联盟与三苗族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一百多年,在这场战争中,华夏部落联盟和三苗族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因此皋陶向舜帝进言:“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征服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家的力量。要统治天下,仅靠强大的军力是不够的,‘强而义’方可替天行道;南蛮三苗是好胜之族,不能武力强取,而要对其进行恩威并施的分化,‘柔而立’乃成功之途;华夏部落联盟在文化和生产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与其靠武力征服三苗,倒不如利用华夏民族的优势,协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让他们心悦诚服,‘愿而恭’才是真正的归顺。”
皋陶的建议高屋建瓴,得到了华夏部落联盟领导核心的一致认同。舜帝遂派遣皋陶协助大禹,前往中原和三苗族各地治水,以此改善华夏族与三苗族的关系。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皋陶深入三苗族,宣讲华夏族的文化,带去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从而赢得了三苗族的尊敬,一部分三苗族部落逐步与华夏部落联盟融合。在与华夏部落联盟融合的过程中,三苗族人也把种植水稻和冶铜的技术带到了中原地区。疆域面积的大幅度扩充,民族融合的不断深入,加强了华夏部落联盟的力量,作为一个统一的大民族,华夏民族的雏形逐步形成,从而为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
皋陶故里寻源
马正标带领记者来到皋陶故里——山西省洪洞县甘亭镇皋陶村。“皋陶村又名士师村,就是以皋陶的官称和名字同时命名的村子,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少见。”马正标说,“华夏司法博物馆在这里建成,填补了我国法律博物馆的空白。”
关于皋陶的身世,各种古籍史书上的说法不一,但其创法造狱的记载基本统一。据史料记载,皋陶,名庭坚,在舜、禹时期任士师、大理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等,即司法长官。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洪洞苏三监狱,里面供奉皋陶为“狱神”。之所以东汉的《论衡》将皋陶列为十大圣人之一,并位居孔子之前,不仅因为皋陶的制律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德主刑辅”“德先刑后”“明刑弼教”等主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政治思想主线的首倡者。
皋陶村往南四公里的羊獬村,在“生獬滩遗址”上有一座最高人民法院铸造的独角兽像,怒目圆睁,昂首阔步,威风凛凛,是中国司法图腾——獬豸。“这一司法图腾的来源,也与皋陶有关。”马正标说,“传说皋陶使用一种叫獬豸的独角兽来决狱。据说它很有灵性,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它放出来,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这一传说无法考证真假,但獬豸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受到历朝的推崇。史载春秋战国时期,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也戴着这种帽子。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的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清朝时,监察御史和按察使等司法官员一律戴獬豸冠,穿前后皆绣有獬豸图样的补服。所以,一直以来,独角兽都被当作历代王朝刑法和监察机构的标识。”
编辑: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