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线专访 | 河南省援鄂医生赵童:大疫,也是一场大考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吉小平
支援武汉,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医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荣誉,尤其是在武汉战疫的特殊使命?面对凶险疫情,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临床感触?如何与病人融洽相处?大疫之下,有哪些值得反思之处?
3月11日下午,作为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焦作市人民医院ICU副主任,今年37岁的医生赵童接受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专访,讲述了他的“疫”线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我们来听他的战疫心声。
【谈请战】
“那天晚上,父母亲肯定没有睡好觉”
1月20号,国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后,我记得大概是1月23号左右国家卫健委的领导说有可能会从全国各个地方抽调医务人员支援武汉。当时,我都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来武汉。果然,使命降临到了我的头上。
2月1号晚上11点多,院领导给我打电话征求我去武汉的意见,“不行你顶上”。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说“好,没问题”。
▲从焦作出发之前,赵童(后排右四)与同事同行合影。
大年三十,我还给我爸开玩笑说,我要到武汉去了,我爸说,你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夫妻还都是独生子女,家里都是以你为主了,要是出个啥闪失,可咋办?我说,我是党员,有这样的机会我得去。
大年初一,我还写了请战书,发到了朋友圈里。回家,我爸我妈不给我说话了。我想,肯定是因为他们觉得,我这孩子太不听话。
真当我打电话给他们说接通知要去武汉的时候,都是晚上11点多了,两位老人也没多少迟疑,表示支持,也都同意了。但我想,因为这事,那天夜里他们肯定没有睡好觉。
▲大年初一,赵童写下要到重症患者身边的请战书。
走之前,给我爱人打电话时,说到这事,她先哭了。当男子汉的,最受不了的就是这样,我也很难受,强忍泪水,给她宽心。当时,我们已经一星期没有见面了。我说,该收拾东西收拾东西,其他事别担心。
因为既然走到了这一步,组织上的后勤保障应该都是比较到位的。第二天早上,同事帮我拿走行李后,我们就出发了。
【谈生死】
喜欢林则徐这句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来武汉之前,我在焦作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值班,已经参与到了一线疫情工作当中。在发热门诊,我们总共看了1300多名发热病人,确诊了30多例,当时工作也很繁重。
来这儿之后,现在已经40多天了。经历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包括生与死。
我感觉,生死这东西,都是命。很喜欢林则徐说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在需要站出来的时候,咱站出来就行了,想太多也没有意义。
我平时就是一个乐观的人,不觉得来这儿我就一定会牺牲。
▲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冠肺炎重症病区,为患者诊疗。
不过说心里话,当时我也想过牺牲,牺牲就牺牲了,烂命一条,无所谓了。当时就是这样想的,虽然这样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家人,但这样的疫情,总得有人往前冲吧?
如果说需要感谢,应该感谢党和国家,我这不是在唱高调。我们也能看到,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党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调配,这么多人员、这么多物资,疫情控制这么快,这是很多国家做不到的。
有很多媒体报道说我们是英雄,我感觉有点太抬高我们了。
我认为,我们只是干了分内的事儿,做了应该做的,何况我们都是党员,党员就是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要是起不到带头模范作用,党员的价值何在?
【谈尴尬】
为省防护装备,一直穿纸尿裤
来的时候,第一个夜班,病区第一个病人转ICU,是我经手的。
当时,我是凌晨三点进的病房,按3个小时的班,到6点左右就要离开病房下班了,但我不能走,因为一个病人病重,出现呼吸衰竭,而我们只能做无创呼吸,不能做有创治疗,急需要插管,转ICU,我就一直在病房等着ICU的通知。
一直等到早上大概快7点钟,我才等到ICU的通知。
▲在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重症病区,赵童的防护必须做到位。
当时接到ICU电话后,我和一个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记者注。)的一名护士、一名义工一起推着病人去ICU所在的B12号楼。
当时,满脑子都想着病人一定要坚持,毕竟病人只带着简易呼吸气囊,储氧面罩和气瓶。我穿着防护服,没穿厚衣服,但路上根本不觉得冷。
病人一直咳,其实很危险,因为咳出来的都是气溶胶,而我又在床头位置,也没顾上想危险。回来的路上,护目镜一层雾,看不清路,风吹过来,浑身冻得哆嗦,走了很长时间,印象深刻。
从我们所在的C栋推下来,再绕到后边停车场、再走到B栋里边,再上楼,平常需要大概10分钟,那一次我们用了大概30分钟。等我回到B栋时候,已经是早上快8点了。
也就是从这次转运,我才知道,原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么大。
这次转运,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经历纸尿裤尿裤子。之前从没有想过自己会这样,只想着重病人可能会有这样的需要。
有了这次经历之后,我以后上班就穿着纸尿裤,防止出现上班期间出病区更换隔离服的问题,因为毕竟隔离装备还是比较紧缺的,国家很困难。咱自己吃点苦,咬咬牙就能过去了,不算啥。
【谈医患】
即便被病重老人打脸,
依然积极热心治疗
支援武汉期间,我们病区一共向ICU转运了5位病人,我一个人都转了两次。除了第一个21床的,还有就是41床的一位张姓老太太。
为什么对这位老太太印象深刻呢?就是在一次上夜班的时候,她不顾带着无创呼吸面罩,一巴掌猛一下打到我脸上,差点把我护目镜打掉。
当时,同济医院一位刘护士在旁边,看到后连忙解劝。
▲患者能康复出院,是赵童最开心的事。
后来,老太太准备再扇一下时,被刘护士抓住了双手。刘护士说,人家河南医生是来救咱们的,咱们咋能打人家呢!
经过一阵沟通之后,老太太的情绪才稳定下来。
因为我听不懂老太太的湖北方言,老太太说的啥我也不知道,没法直接语言交流。
但我想着吧,她可能就是因为疾病痛苦、上不来气,见不到家属,或者对死亡的恐惧等等,都是情有可原的。病人这样的处境,心情烦躁,咱受点委屈,又不是把咱打得特别疼,不算啥,不能斤斤计较。
她不是故意的,人心都是向善的,我们受点委屈很正常,谁没受过委屈?人生成长路上,权当是跌跌碰碰吧。
后来,每一次上班,我都会去看他。有一次夜班,我去看她,她的血氧饱和度很低,我说情况十分危险,不能耽误,必须抓紧转到ICU,但当时ICU说没床位,最早的床位需要等待30分钟。我们就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完毕,最终把老人送到了ICU救治。
为什么要去积极联系?因为我是医生,病人最危急的时候,我们就是她的唯一救命稻草。
这也是后来,国家治理方案中提到的心理介入的重要原因。不能怪病人,只能说病人太难了,咱一定要站到病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赵童(中间)与病区同事在一起
现在,比如伤医、医疗官司,为什么层出不穷?因为可能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到病人、站到家属的立场去想去考虑问题,没有换位思考。
“治疗用药是病人,谈话时候是家属”,我相信只要做到这两点,不敢说百分之百,肯定会有99%的纠纷避免,会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光想着经济利益,那这个事儿就错了,什么事儿都可能发生。
【谈家人】
度过了最长时间不见亲人的日子
从大年初二进到发热门诊到现在,我都没见过家人,到现在四五十天了,是最长时间没见过家人的一段工作经历,除了打电话。
很想他们,父母,爱人,两个孩子,还有别的亲人。
▲下了班,脱掉防护服,赵童的胳膊显出了深深的压痕。
父母年龄大了,加上去年9月份我妈刚做了肺叶切除术,需要定期复查、照顾。我和媳妇又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事,很忙,说实话,也很为难,但医院想到了我,肯定是经过了斟酌,我不能让单位失望,更不能在社会最需要我的时候退缩。
这,就是所谓的忠孝难两全吧。
▲脱掉防护装备,赵童心情才放松下来,但往往累得已成一滩泥。
来之前,我把焦作市委市政府给我们隔离医院医生的慰问金5000块钱交给了医院,想作为特殊党费,医院党委推让再三,只收了1000块钱。
从我内心来讲,给我们慰问金,包括过来武汉之后又发放津贴,我都过意不去,因为停工停产这么长时间,国家也很困难。
现在,爱人也上班了,两个孩子还需要网上上课,两位老人更忙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舍小家顾大家吧,挺挺都会过去的。
短暂的离别,其实是为了更长久的相聚。如果说大家都不舍得付出,很多团聚永远实现不了。好在,这一天,我相信快到了。
【谈教训】
我们都会犯错,有必要总结、反思
光鲜的背后,肯定是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去总结的,而不是现在把我们一股脑推到聚光灯下。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工作会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肯定会犯错。总结这些经验,会造福未来。
▲在病区,赵童与同事用手臂比划出爱心,为自己鼓劲,也为患者鼓劲。
比如,通过转运病人经历,我认识到了,早期对危重病人进行插管,就像现在专家共识指南里边说的,是能挽救一部分人生命的。
比如,国家发布了很多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包括康复锻炼等等,但究竟怎么去治疗、怎么去执行,怎么去质控,依然是问题。
作为医生,我们做好反思,肯定会对患者以后会好。
从医14年了,我一直认为医者仁心,这是最基本的素养要求。我现在在ICU副主任岗位,这里并不是说大门一关,想干啥干啥,什么都不用管了。不是,这是一个良心活儿。
在这方面,有件事印象也很深刻。
现在的病区有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双下肢截肢,因为车祸,才两个月时间。我每两天要给病人换药一次,但是我们的医疗队组成都是以内科为主,是以重症为主的,这个病人偏偏需要外科介入很多。
这种外伤的换药,因为病人咳嗽、发炎,非常危险,但总不能让病人因为化脓感染去世吧?肯定是要尽力去做,无论你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
▲在为一位罹患新冠肺炎的肠梗阻老人徒手冒险成功清理完鸡蛋大的肛肠粪石过后,赵童不但受到了老人及家属的感谢,也赢得了病区同事们的赞誉。
从这一个病例,包括一名严重鼻出血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也带给了我们思考。
如果单纯新冠肺炎,我们按照诊疗方案治疗就行,但如果病人有这种外伤、骨折、肿瘤放化疗、透析等其他诊疗需求,这就体现了个体化差异,需要进一步跟进处置,但现在的病区,都是呼吸、重症为主,整个同济医院的医生,都分散支援其他地方了,没有专科的医生处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
好在,我们病区的这种并发症都得到了很好处置,但这么多病人,这么多并发症,如何妥善处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也就是说,所有的定点医院,都应该有耳鼻喉、骨科等一些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值守,以尽可能保证所有病人得到全面及时治疗,而不是一窝蜂把所有医生都抽走,避免病人因为基础疾病等非新冠肺炎的其他疾病造成严重后果。
另外,这么多病人卧床时间长,运动康复十分迫切,我们焦作人民医院医疗队也成立了康复锻炼小组。我咨询了解放军301医院的恩师,制定了相关规程,下一步我们会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项工作。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臧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