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龙门石窟保护研究多项成果发布 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学术交流大会召开

2020-10-19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曼 实习生 尹晨霞 通讯员 高丹 王青茹

  10月19日,龙门石窟保护研究多项成果发布 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学术交流大会,在洛阳召开。2000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龙门石窟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年来,严格遵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加强文物保护研究、环境治理、遗产监测、国际交流合作和公众教育。

  洛阳市副市长魏险峰介绍,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2001年完成《龙门石窟区规划》,2012年修编《龙门石窟保护管理规划》,2019年启动编制《龙门园区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古遗址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城镇发展区、农村农业发展区”等八大功能分区,通过科学的规划引领,确保龙门石窟整体科学发展。相继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中意合作龙门石窟“双窑”保护修复等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了擂鼓台区域、万佛洞区域、潜溪寺区域等渗漏水治理4个工程;完成了龙门石窟监测预警体系4期建设;与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合作开展保护材料科研攻关,研发无机复合灌浆加固材料,成功运用到龙门石窟200多个洞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共同开展研究,着力解决微生物病害问题。

  编写《龙门石窟考古报告》东山擂鼓台区、万佛沟区2部大型石窟考古报告;开展了奉先寺、香山寺、擂鼓台窟前遗址、西山僧人墓塔等5处重要遗址近6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出版重要学术成果80余部。加快建设“数字龙门”,完成近80%窟龛的数据采集;完成龙门最美观世音虚拟复原、海外回归高树龛佛首原真呈现、古阳洞佛龛3D打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等多项国内首创或领先的数字修复项目;完成皇甫公窟三维重建测绘;实现万佛洞三维数字虚拟现实体验。

  

龙门石窟保护研究多项成果发布 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学术交流大会召开

  2020-10-19 21:28:02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曼 实习生 尹晨霞 通讯员 高丹 王青茹

  10月19日,龙门石窟保护研究多项成果发布 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学术交流大会,在洛阳召开。2000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龙门石窟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年来,严格遵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加强文物保护研究、环境治理、遗产监测、国际交流合作和公众教育。

  洛阳市副市长魏险峰介绍,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2001年完成《龙门石窟区规划》,2012年修编《龙门石窟保护管理规划》,2019年启动编制《龙门园区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古遗址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城镇发展区、农村农业发展区”等八大功能分区,通过科学的规划引领,确保龙门石窟整体科学发展。相继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中意合作龙门石窟“双窑”保护修复等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了擂鼓台区域、万佛洞区域、潜溪寺区域等渗漏水治理4个工程;完成了龙门石窟监测预警体系4期建设;与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合作开展保护材料科研攻关,研发无机复合灌浆加固材料,成功运用到龙门石窟200多个洞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共同开展研究,着力解决微生物病害问题。

  编写《龙门石窟考古报告》东山擂鼓台区、万佛沟区2部大型石窟考古报告;开展了奉先寺、香山寺、擂鼓台窟前遗址、西山僧人墓塔等5处重要遗址近6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出版重要学术成果80余部。加快建设“数字龙门”,完成近80%窟龛的数据采集;完成龙门最美观世音虚拟复原、海外回归高树龛佛首原真呈现、古阳洞佛龛3D打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等多项国内首创或领先的数字修复项目;完成皇甫公窟三维重建测绘;实现万佛洞三维数字虚拟现实体验。

  坚持石窟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水、城、山、田、园、林、路等综合治理,全面优化提升龙门石窟周边生态环境。近年来累计拆除龙门周边各类违章及不协调建筑物15.6万平方米,外迁工矿企业11家。实施伊水游园等绿化项目40个、新增绿化面积1.3万亩、游园1260亩、湿地4500亩。关停地热水井13眼,建设污水管网总长24.3公里。龙门周边生态品质不断提升,绘就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新画卷。

  策划“龙门夜九章”点亮“古都夜八点”,释放夜经济活力;沉浸式、科技感、趣味性游客体验持续优化;文化游、休闲游、研学游等文旅业态更加丰富,2019年龙门石窟接待游客达到417万人次,成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

编辑:臧小景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